国际教育网

繁体

丘成桐谈教育:什么样的学科训练,才能让孩子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01-25 08:26发布于广东

关注

数学大师丘成桐

  如何看待教育?


丘成桐教授的大名,你一定听说过。







求学之路

  • 17岁:香港中文大学的数学系录取

  • 20岁:伯克利读研

  • 22岁:获得了博士学位


学术之路

  • 27岁:成为了斯坦福的数学教授

  • 27岁:破解了著名的几何难题卡拉比猜想

  • 33岁:他成为了首位获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他又夺得了几乎所有的国际顶尖大奖,堪称数学届的卫冕之王。


他的各项学术成就,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偏微分方程的应用,也深刻影响了代数几何、广义相对论等数学及物理领域。



2022年4月,丘成桐教授从哈佛退休后回到清华任教,开启了对顶尖学术人才的培养。


在国内,同学们对丘成桐教授的印象更多来自于“丘奖”。这个由他发起的高含金量国际竞赛,即是爬藤的大杀器,也是许多国际生正在奋战的比赛。


图源自网络


但是近几年来,丘成桐教授却发现在国际数学的赛场上,中国选手频频出现失误。究其根本,他发现这是由于基础教育中的一些特性,并不适合学生们发展学科能力所造成的。


在全球化的视野之下,我们的学科竞争不再是国内选手之间的较量,而是成为了存在于全球同龄学生的白热化赛场。


特别是对于国际生,他们在申校中面临的,也是一场维度更广的竞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成长为真正的学科型人才呢?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下丘成桐教授对于教育与学术培养的观念。



培养学术能力

兴趣才是第一生产力?


丘成桐教授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可小时候,他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



“我并不是天才”

5岁那年第一次参加数学考试时,只考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分数。等11岁要面对中学入学考试时,他还是没有一点想成为学霸的自觉,每天和一群皮孩子们在街上游玩。


所以丘成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毕竟真正的天才在年少时就该一鸣惊人了嘛,而他却是玩到半路才挖掘到自己的学术能力。


图源自网络


1960年,丘成桐考入了香港培正中学读书。虽然学校是所名校,但丘对学习依然提不起多大兴趣。


初一上学期结束时,老师给他写的评语是多言好动,下学期结束时,评语也仅是改成了略有进步。因此在学校里,丘成桐只算是不出众的中等生。



突然发现数学魅力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初二那年,他猛然发现数学的魅力的那天。


当时,学校里有一位姓梁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讲课十分生动,讲几何学从5条简单的公设出发,却证明了无数的定理。


这不仅让丘成桐感到十分的惊奇,还隐约发现数学中隐藏着的巨大的奥秘。对数学产生兴趣后,他开始废寝忘食的研究数学问题,平时还会以给同学出数学题为乐。


至此之后,他的数学成绩也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图源自网络


这段经历让丘成桐教授发现,兴趣才是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第一生产力。


在回国至清华任教后,丘成桐发起过一项“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尖端数学人才。但是在这个过程里,丘成桐教授再次意识到兴趣对于学术力的影响。

他发现,在所有参与领军计划的学生中,那些顶尖的初三学生,要比顶尖的高中学生表现得越好。而且越接近高三的学生,表现的就越平常。


这似乎能证明,课业繁忙的高三生,难以将心思放在优势学科上,因为各种现实的压力,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反而被削弱了,而这也导致了能力上的退步。



让孩子高频刷题  

  不如教他提出问题?


丘成桐教授认为:国内学生目前最大的弊病,就是善于做题,却不善于提问题。

虽然国内的数学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但丘教授却发现,大家仍在用“做题家”的方式探索数学,却很少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发展全新的领域。


#


数学“做题家”


为了能够通过奥数拿成绩,拥有申请一流大学的资本,每个高中生都会高强度的刷题做题,但这也会让他们损失对数学单纯的兴趣。


图源自网络


更重要的是,奥数题其实只是涵盖了数学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奥数一般不考微积分,但微积分却是数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学科。


如果高中生只做奥数题,哪怕成绩再好,他对数学也仍然处于很浅的理解中,也根本无法对这个学科进行深入的探索。而如果想要学生拥有真正的学术兴趣,提问题就是不可缺少的了。

“善问者如叩钟,

问之大者则大鸣,问之小者则小鸣。”


只有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从兴趣出发,自主挖掘自身的学术能动性,主动探索感兴趣的知识点,而这正是培养学术人才必不可少的流程。


但很多有影响力的中学生学术竞赛,仍在以做题为核心原则。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创造新模式呢?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丘教授创立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丘成桐科学奖”。


图源自网络



丘奖如何培养

   中学生的学术能力?

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由丘成桐教授于2008年为全球华人中学生建立。最初,丘奖仅有数学一项奖项,在历经十几年的变迁后,丘奖已发展出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经济金融建模六大学科为基础的中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型。


在丘成桐看来,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对于学生好奇心、学科兴趣的培养是有所不足的。而举办中学生竞赛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刺激学生对于基础学科还有学术研究的兴趣


图源自网络

同样是数学竞赛,奥数就像是一场考试,但数学丘奖更像是去写论文、做项目。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


而且奥数是官方出个题目给你做,而丘奖则是让学生们自己出题目自己做。这也完成了从“机械刷题”到自由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转化。

丘成桐教授曾说:


自己出题自己做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因为真正做学术研究,就是要自己找题目,如果让别人给定题目,就不是研究了。真正的科学研究就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


正是在这种培养方针下,丘奖成了中学生培养学术力的关键性竞赛。


在历年的申请中,有超过1/2的丘奖获奖中学生都经推荐进入了清华、北大、哈佛、MIT、耶鲁、普林斯顿等中外知名大学,并在大学阶段展露出超人的学术实力。这也正是丘成桐教授希望中学生竞赛所能达到的成果。


图源自网络


想要在丘奖中获得好成绩,找到一位具有突出学术背景和专业性的指导老师,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课题切入点,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为了助力同学们更好地备战丘奖,思客教育现已推出“丘奖专栏”,帮助大家分析往届的获奖文章案例。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Thinker思客背景提升

每天限50个名额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