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又一研究生自杀,学生自我心理建设和国家净化规范学术环境同等重

2020-10-16

关注

疫情影响实验进度、老师否定实验数据、实验设备“不给力”、实验结果差强人意、害怕辜负家人期望......在毕业压力下,大连理工学院一名研究生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大连理工学院自杀学生遗书,图源:微博


近年,高校研究生自杀的消息层出不穷,来自导师、毕业的双重压力是致使他们了结生命的最大因素。


在中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开始畸形化,学生或多或少都帮导师免费做过一些不情愿又不能拒绝的事情。学生不敢拒绝导师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导师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评估学生学术成果,决定学生能否毕业;另一方面,也掌握着学生的“经济大权”,不仅生活补贴、课题基金都要经过导师之手,连有无课余时间做兼职或实习都要看导师的安排。总之,导师与学生之间更像雇佣关系而非平等的师生关系。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平时需要给导师浇花、打扫办公室、拎袋子、取水、接送车、陪逛超市、安装窗帘等。杨宝德曾尝试更换导师但被拒,想出国留学但导师不肯“放人”,学业上的巨大挫折让其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



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研三学生陶崇园长期遭受导师压迫,被迫叫导师爸爸、给导师买饭打扫卫生、被导师阻止深造等,最终其在宿舍楼跳楼自杀。

2019年:同济大学研究生陆经纬从2015年7月初至事发时,几乎无休无止、无偿地为导师工作。在经历了硕博连读申请被拒,因导师错过博士考试报名,毕业关头被导师延迟毕业一系列事件后,最终跳楼自杀。


如果说导师对学生个人生活的干预多为琐事,不必上升到自杀的程度,那么导师对学生学术生涯的干预和思想行为的操控则是杀人诛心。


时下,学术圈现存问题的揭露多依赖于学生、校内工作者的曝光和群众的关注,但要真正改善学术圈的风气,国家政策力量需要做第一把操刀手。


学术圈“大改造”需要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学会自我调节是很有必要的。

自我调节的基本过程

自我调节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个体认知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一种动力机制。

自我调节有三个基本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

自我观察指人们根据不同的活动中存在的不同衡量标准,对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的过程。自我判断指人们为自己的行为确立某个目标,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行为与标准间差距并引起肯定的或否定的自我评价的过程。自我反应指个人评价自我行为后产生的自我满足、自豪、自怨和自我批评等内心体验。

研究生自我观察的重点在于导师行为对自我的影响,这种影响对自我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法律法规,以此判断导师行为的性质,采取相应行为,如取证、拒绝、二次沟通。

那些一想到无法毕业就焦虑不安,做出极端行为的学生,与其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往往会客观地进行自我判断,不给自己设限,不以一时、一事来衡量自己一生的价值。人生需要有多种不同的价值感的来源,“这样哪怕没能实现成功、富有,至少也可以变得快乐、自由”

这种带点“阿Q精神”配方的“鸡血疗法”,在成年人压力普遍过大的当今社会具有意想不到的疗效,也是面对逆境时最好的自我反应之一。

研究生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世界上没有人一生可以不受任何一点委屈和困难,掌握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对失意时尽快走出困境帮助极大。



图源:网络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情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遇到烂人烂事别纠缠,生命每一刻都是美好的。

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别慌乱,遇山开山,遇水架桥,人生没有绝望之境。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