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我是国际学校老师之干货篇(四)|TOK课堂之各种趣味玩法!带你看看我

2020-02-24

关注
 K12谈:   在TOK群里偶然看到有人分享了陆老师今年一月在其学校举办的TOK课程研讨会中的PPT课件,觉得很有意思。请求加了微信,对方很快通过,我尝试问她,是否有可能为K12谈写篇稿子,与更多读者分享?陆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刚从美国回来的她,再次和我联系,便是发给我这篇已经写好的文章。除了感动,仍是感动,我与陆老师素昧平生,开口邀约,对方便欣然应允。感谢她的信任,也感谢这个平台,让我和苏老师得以通过写文遇到那么多令人尊敬的好老师!

陆晓媛

作者简介:陆老师,2014年加入上海民办位育中学,任教TOK。热爱这门课程,在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同样爱上TOK的目标中,不断探索,尝试建立从阅读到实践的教学辅助体系



常常会听到学生说TOK是“玄学“,每次听到这种说法都百感交集。一方面,“玄学”代表一种未知,大家都还有探索的欲望,这让人欣慰;另一方面他们还在“浅尝”的阶段就把TOK放在了“不可学”的位置,这又让人焦急。


这种说法不仅存在于学生中,在不少老师中也偶有表达。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不断的在给这个困扰寻解。我们在课堂内外尝试各种实践和活动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解,是想让“悬着”的TOK“落地”,用一种生动的、易亲近的方式给TOK“祛魅”


实践和活动是课堂之外的辅助,虽然不能替代课堂,但它们的作用不可小视,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把TOK和生活中的情景更好地建立联系,还能鼓励参与者积极和主动的去思考。


TOK一定程度上是一门教授思维方式的课程,其中最主要的即是批判性思维,这相比一些教授具体内容的课来说,相对有更多的困难。


比如,我们告诉学生要多角度、批判性地去看一些问题,学生可能会很容易记住需要这么做,但这对学生甚至每个人来说离真正去做和做好还会有一条“鸿沟”


这样的困境在很多关于批判性思维教与学的研究论文中有所表达,一些悲观的研究者甚至认为这几乎是不可教的。他们会认为除了“鸿沟”的难以逾越,批判性思维的教学需要有实体的信息。而有了实体信息,不同领域之间的如何做好技能迁移也是教学中的难点(Willingham,2007),凡此种种,不一一例举。


在我看来,TOK课程的设计本身就是解决这些困境的一种方式,它建立了实体的信息和框架,帮助学生去学习思维方式。但是真正教学中,我们还要面对更多,比如如何让学生在繁重的IB生活中不将TOK视为额外的负担;如何让学生自发去阅读资料和文献而不是被要求去读;如何让更多学生主动去迁移这些思维方式,在生活中也能让它成为一种习惯......以上种种问题都是促使我去做一些更有趣活动的初衷。


下文中,我就我们学校在课堂之外尝试的实践做一些介绍,以及就我们遇到的问题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TOK LAB


TOK LAB是我校TOK DAY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TOK相关话题的海报展览和TOK辩论前者每年都会有些区别,或跟TOK TRIP有关,或跟与第四学科组一起外出考察的活动有关。后者,是学生与不同学科组老师结队共同参与,对某一话题进行辩论,组队的学生和教师需共同做一些准备,这个过程中,参与的学生和教师都会有不少收获。


TOK LAB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和认识方法或者知识领域相关的出发点,设计一个可参与的小实验,比如,在“当代艺术展”这个活动中,参与者走进一个“展厅”,参观一组作品的照片,其中也包括作品介绍,参观过后,学生会询问参观者,他觉得哪一个作品最贵、哪一个作品最好及其原因,并做统计。每年活动都会在五月IB大考后一周举行,实验的设计者是DP1的学生,而“被试者”是Pre-DP的学生和各学科的教师。



(图1 “当代艺术展”中的作品照片和作品介绍举例,这些作品是特地为2020年1月的TOK分享会准备。作品的实际创作者是在读的IB学生,tag上的信息是学生虚构的)


实验的设计过程是对课程内容、阅读材料等的再思考。有些会迁移已有的活动或者实验,有些则会根据一些现象设计互动。


比如,“当代艺术展”是受到了Shea Hembrey的双年展的启发,在他的双年展中,他虚构了一百个艺术家,并展览了“他们”的作品,但实则都是他自己的作品。每组学生递交实验设计方案后,教师会针对可行性,实验效果,和TOK的相关性等给出一些建议,有时也会建议他们先找一些“被试”尝试一下效果。活动当日,他们不仅是实验的设计者,也同时需要收集“数据”。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反思实验的效果和这些“数据”做进一步的思考。


除了前文中的“当代艺术展”,活动中会出现很多学生的奇思妙想,比如,“侦探事务所”是对记忆这种认识方式局限性的综合体验;“推倒伪公理”是学生根据对数学公理体系理解而设计的活动。也有一些相对简单但不失趣味性的活动,比如针对嗅觉和味觉特点设计的喝汽水猜是哪一种;针对人类视觉为主特点的假手实验;再比如和触觉相关的盲盒。


下图是2018和2019年活动导览以及“实验说明书”,可以对活动有一些大概了解。

(图2,图3,图4)


刚开始我也担心一些过于简单的实验效果不好,或者想法很好但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有一个关于观察者效应的实验。学生的设计是让被试者颠乒乓球,第一轮颠完后,第二轮告诉被试要进行录像,在此情况下颠球,观察被试前后表现的区别。


这个实验设计小问题不少,而且也很难真正达到观察者效应的结果,但它也留给了该组学生反思的空间。在活动后,他们不仅思考了实验效果甚微的原因,由此衍生,还思考了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相关的一些其他问题。


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也有需要继续思考和改进的方面。以往的活动中,关于认识方法的小实验相对比较多,这与教学顺序和实验设计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关联。在新大纲运行后,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出更多和知识领域相关的、参与度更高的小实验,是我们需要再思考的



TOK TRIP


除了TOK LAB之外,TOK TRIP也已成为了我们TOK教学实践中的必修课。经常在国外的各大博物馆里看到教师带着学生观展,学生分成小组带着worksheet满满热情地到处跑,这让我思考非正式环境(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对TOK教学的帮助。


2015年我们做了第一次尝试。至今,我们去过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银行博物馆、各大美术馆、高校的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等。这些地方提供的生动的实际信息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在不同场景中,也能更多地去尝试逾越“知道要做”和“去做”之间的“鸿沟”。


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活动的设计、Worksheet、活动后的讨论思考。比如,去年在苏州博物馆的参观中,活动任务是选取相应数量的展品,做了解后给他们重新布展,做一个导览手册并阐明布展原因。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参观中,我们准备了一个worksheet,其中还包括了衍生的准备阅读,还有一些问题直接和TOK课堂中的活动挂钩,例如,在“宇宙大爆炸”剧院里,学生需要关注其所用语言的特点,并结合课堂中的相关活动做比较。


在最近一次的上海双年展参观中,不仅包含和艺术价值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对主题“禹步”( Proregress)的理解,还让学生从展品中选择一个进行再创作。这些问题也会和课程中相关的阅读相结合,在活动后,做进一步的讨论。


固定的参观活动也让我们和一些美术馆,高校实验室、教育基地形成了合作,有的美术馆会联系我们针对我们的学生开展讲座,甚至来我们学校开展相关的艺术家教育活动。在校内,我们也会和不同的学科组合作,比如和经济组一起参观银行博物馆。对于学生而言,参观的内容和思考有时会呈现在他们的口头表达中,有时则表现在相关主题课堂讨论中。


今年的疫情使得这届实地参观的活动搁浅,但各大博物馆的云观展,给了我新的灵感,宅在家反而把观展地从上海延展到了全国和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希望这样的观展方式也能有不错的效果。



上海民办位育中学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乐林国际学校(海滩道)

课程设置:香港课程

学费区间:145920港币/年

郑州一八联合国际学校国际高中

课程设置:AP课程,Alevel课程

沈阳东方剑桥国际学校

课程设置:IB课程,Alevel课程,IGCSE课程,国际艺术课程

学费区间:7.8-10万/年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