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考向预测】2020高考地理如何考察湿地问题?

2019-12-20

关注

知名地理科普平台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高考地理题设计

精心编选综合整理



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

世界湿地日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历年世界湿地日主题

1997年:湿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 a Source of Life)


1998年:湿地之水,水之湿地(Water for Wetlands, Wetlands for Water)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People and Wetlands :the Vital Link)


2000年: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Celebrating Ou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2001年: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Wetlands World-A World to Discover)


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Wetlands : Water,Life,and Culture)


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No Wetlands - No Water)


2004年: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ea,Wetlands at Work for Us)


2005年: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Cultur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ies of Wetlands)


2006年:湿地与减贫(Wetland as a Tool in Poverty Alleviation)


2007年:湿地与鱼类(Wetlands and Fisheries)


2008年: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 (Healthy Wetland, Healthy People)


2009年: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 (Upstream-Downstream: Wetlands connect us all )


2010年: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Wetland,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


2011年:森林与水和湿地息息相关(Forest and water and wetland is closely linked)


2012年:湿地与旅游(Wetlands and Tourism)


2013年:湿地和水资源管理 [3]

2014年:湿地与农业(Wetlands and Agriculture)


2015年:湿地:我们的未来 [4]

2016年: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的生计(Wetlands for our Futur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2017年:湿地减少灾害风险

2018年: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2019年:湿地应对气候变化

全球分为海洋、森林、湿地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是地球上分布非常广泛的自然现象,总面积8.56亿公顷,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4%。从赤道到极地苔原带均有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加拿大湿地面积最大,其次是俄罗斯和美国,中国列第四位。


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也称为《拉姆萨尔公约》,成为全球第一个环境公约。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从此我国的湿地保护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湿地一词最早出现于1956年美国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39号通告》,通告将湿地定义为“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


1979年,美国为了对湿地和深水生态环境进行分类,该局对湿地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过渡的土地,该土地水位经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为浅水所覆盖……”。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我国对沼泽、滩涂等湿地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分类系统,通常认为“湿地系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


尽管湿地的概念尚无统一,但它们有一共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认为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


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积水体。《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湿地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广义的湿地,包括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淡水的或咸水的水体。按照这个定义,全世界湿地的总面积为855.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


科学家为了便于研究,给湿地下了更为精确的定义,即狭义的湿地: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其中,沼泽是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湿地。


湿地的成因

关于湿地的成因,我想大多数高中生都能够背出来。关于湿地的成因老师可能总结出一些公式化、套路化的答题模式供记忆和参考,可是如果不能够深刻理解地理原理,而只是将其作为答题模板,且不能够灵活运用,那当面对灵活一点的实际问题的时候,考生们往往无所适从。


关于湿地的形成原因其实可以通过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水平衡的理念就可以解决。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浅水覆盖的土地。从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湿地说白了就是一块积水的土地,也就是该土地对于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这样的话就会积水,从而形成湿地。


具体分析如下:

(1)湿地水量支出途径一:上天(蒸发)。上天无路,也就是蒸发弱,气温低就蒸发弱。什么情况气温低呢?纬度高,海拔高都气温低。所以青藏高原以及高纬度地区的湿地成因分析的时候往往要考虑这个因素。


(2)湿地水量支出途径二:入地(下渗)。入地无门,也就是下渗弱。什么情况下下渗弱呢?有冻土,有基岩就下渗弱。什么情况有冻土呢?气温低就有冻土。什么情况气温低?纬度高,海拔高都气温低。所以青藏高原以及高纬度地区的湿地成因分析的时候也要考虑下渗这个因素。


(3)湿地水量支出途径三:奔前程(地表径流排水)。什么情况无法排水或者排水不畅呢?地势平坦就排水不畅。什么情况地势平坦?平原高原盆地中央都平坦。所以平原或者洼地地区的湿地成因分析的时候也要考虑排水这个因素。


综上,湿地形成最好的情况是来水较多,而去水少的三个途径都具备,那么这个地区必会形成湿地。但是实际生活中,只需要具备其中一个或者几个都有可能会形成湿地,所以我们要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具体案例如下:


(1)高纬度地区的湿地成因:纬度比较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下有冻土层,地表水不容易下渗;地势低平,地表水不容易排泄出去,土壤中水分饱和,形成大面积湿地。例如:三江源湿地。


(2)热带雨林气候地区的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排水不畅形成湿地。


(3)高原地区的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冰川融水较多而地表水较丰富、且冻土广布而水难以下渗,于易积水的低洼处易形成湿地。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0处。


其实中国独特的湿地何止30处,许多湿地因为养在深闺无人识,仍无人问津。


湿地的特点

(1)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物环境,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它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


(2)系统的生态脆弱性。

湿地水文、土壤、气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主要素。每一因素的改变,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水文,当它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


(3)生产力高效性。

湿地生态系统同其它任何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据报道,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平均生产蛋白质9 g m-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


(4)效益的综合性。

湿地具有综合效益,它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有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


(5)生态系统的易变性。

易变性是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的特殊形态之一,当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时,湿地生态系统演潜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该系统又演化为湿地生态系统,水文决定了系统的状态。


湿地的作用

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巨大贮库

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全国天然湖泊和各类水库调洪能力不下2000亿立方米。长江22个通江湖泊尽管面积锐减,容水量仍达600多亿立方米,洞庭、鄱阳两湖蓄洪能力不少于200亿立方米,对于调节长江洪水、消减洪灾依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湿地的作用

湿地具有多种功能: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抵御洪水,控制污染、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等。


湿地的总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为地球20%的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湿地上生活着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一些湿地还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当洪水来临时,湿地可以容纳大量水分——湿地表面被水淹没,底层土壤也充分吸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湿地,就像给周边区域上了一份水分调节的安全保险,让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干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强。


湿地还能通过水分循环来改善局部气候。现代工业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全球气候。湿地丰富的水分条件适宜植物生长,所以大部分湿地都有茂盛的植物。湿地植物能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当这些植物死亡以后,残体会交织在一起,在湿地上形成疏松的草根层,碳元素就以固态形式保存下来。


除了水分直接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促进水分循环,把湿地里的水分化为气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气中。空气中的水分多了,湿度也就增加了,降水量也会发生改变。湿地就是这样通过水分循环,调节地方气候。


湿地植物能吸收有毒物质,净化水质。湿地不同于河流,这里的水流速缓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被农药等污染过的农业污水进入湿地以后,因为运动速度减慢,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逐渐沉淀下来。而一些湿地植物有非常强大的吸收有毒物质的本领,它们能转化毒素,使水重新变得洁净,有效地净化水质。


人体中的肾脏起到调节身体水分循环、排泄新陈代谢废物的作用,湿地对于地球的意义与此相似,所以湿地被称作“地球之肾”。


中国湿地保护现状:

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建立的,而国际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872年就建立了,晚了84年;对湿地的保护,欧美国家也起步较早,上世纪50年代,它们就开始对湿地保护,我国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落后欧美约40年。但在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之后,我国也建立了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


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

2016年1月10日从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国湿地保护面积增加了200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6.80%。截至目前,我国自然湿地保护面积达2185万公顷,全国共批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706处,其中通过验收并正式授予国家湿地公园正式称号的达98处,指定国际重要湿地49处。


湿地保护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制度不断强化,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过去的5年间,我国新指定国际重要湿地12处,新建国家湿地公园561处,恢复退化湿地240万亩,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已成为全面保护湿地和扩大湿地面积的有效措施,成为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保护了湿地资源,改善了民生,解决了就业,提升了百姓福祉。


“十三五”期间,湿地保护将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保护的新阶段,力争将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实行最严格的湿地保护制度,控制湿地流失和破坏,恢复并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功能,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水平,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性、完整性、稳定性得到增强。2016年湿地保护工作的重点为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退耕还湿试点,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新建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湿地公园,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行为。


我国湿地状况

2019年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主场宣传活动在海南海口举行,活动首次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已指定国际重要湿地57处,其中内地56处,香港1处。内地的56处国际重要湿地,分布在21个省(区、市),其中黑龙江9处,广东、湖北和云南各4处。56处湿地面积320.18万公顷,自然湿地面积300.10万公顷;分布有湿地植物约2114种,湿地植被覆盖面积达173.94万公顷。

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

1.甘南若尔盖湿地(川北)

以玛曲湿地为核心的甘南草原湿地素有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之称,也是世界濒危野生动物黑颈鹤、白尾海雕等的主要栖息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影响的敏感区。甘南草原湿地是青藏高原湿地面积较大,特征明显,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湿地之一。

2.巴音布鲁克湿地(新疆)

巴音布鲁克湿地,位于和静县西北,天山南麓,由大小珠勒图斯两个高位山间盆地和山区丘陵草场组成。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距库尔勒市636公里,海拔2000——2500米,是中国仅次于鄂尔多斯草原的第二大草原。这里雪峰环抱,地势跌宕,水草美风光诱人。著名的“天鹅湖”中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就在此地,天鹅起舞,雪峰花卉映衬,宛如童话世界。

3.三江平原(黑龙江)

三江平原由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三江湿地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依地形的微起伏形式纵横交织,构成丰富多彩的湿地景观,堪称北方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少见的淡沼泽湿地之一。该湿地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第三名。

4.黄河三角洲湿地(山东)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位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渤海之滨。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位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渤海之滨。黄河三角洲湿地类型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大体可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5.扎龙保护区湿地(黑龙江)

扎龙是中国著名的珍贵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西北距齐齐哈尔市30公里。这里,主要保护对象是丹顶鹤及其他野生珍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扎龙自然保护区占地4万平方公里,河道纵横,湖泊沼泽星罗棋布,湿地生态保持良好。每年四五月或八九月,约有二三百种野生珍禽云集于此,遮天蔽地,蔚为壮观。


6.辽河三角洲湿地(辽宁)

辽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近60万公顷,地跨辽宁省的盘锦市和营口市,已建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东亚和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和驿站。一望无际的“红地毯”形成天下奇景,大芦苇荡号称世界第二,还有丹顶鹤、黑嘴鸥和斑海豹等众多珍稀动物和鸟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湿地生态系统。


目前我国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1、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湿地被开垦为农田或作其它用途,围埂造田、兴建码头。早在2005年,佳木斯市审计局在进行林业专项资金审计时发现非法开垦湿地4047公顷。


2、物多样性受损

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捕获、狩猎、砍伐、采挖等过量获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国家林业局的调查表明我国323处受监测的重要湿地中40.7%的湖泊、26.4%的海岸湿地和19.8%的沼泽受到过度捕捞的威胁;湿地水禽由于过度猎捕、捡拾鸟蛋等导致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


3、污染加剧、环境恶化

湿地被肆意侵占,并常成为沿江建筑垃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泄区和承泄地,污染在不断加剧、环境在不断恶化。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体污染,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1.湿地概况

(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


2.沼泽湿地成因

(1)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数量在减少,由于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


(2)质量在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4.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气候变化,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

人口急剧增加,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填海造陆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


5.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目前5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如果您觉得我们的内容不错,请分享给更多人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综合整理,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565个高考地理专题设计下载方法如下:关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回复公众号消息:高考地理专题设计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