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先制止批评、后惩戒”是实施教育惩戒的底线

2021-03-22

关注


“先制止批评、后惩戒”是实施教育惩戒的底线

王营

近日,有媒体获悉,《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将自9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对各类主体职责、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教育惩戒、突发事件应对、“校闹”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规定,为广东省学校安全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其中,赋予教师必要的教育惩戒权,被列为条列内容之一。

2019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惩戒规则》),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以立法方式规范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为教师手中的“戒尺”提供了精准的刻度,确保了教育惩戒在恪守法度的同时,传递育人的温度。广东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伟忠介绍,为有效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广东通过立法回应社会各界呼吁,赋予教师必要的教育惩戒权,强化对有不良行为未成年学生的教育纠正,加强对学生违法行为的处理。广东省立法赋予教师必要的教育惩戒权,是对教育部《惩戒规则》的具体回应。

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教育惩戒的确又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多方受益;运用失当,则会多方受害,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教师和学生。去年,山东日照五莲县一名老师因用课本抽打逃课学生被解聘;河南栾川学生因20年后当街殴打当年对他进行体罚的老师,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半;陕西商丹县一名老师被曝光长期辱骂一名13岁的学生,随后丢了教师资格并公开道歉;紧随其后,安徽一地两次师生间的冲突,居然把老师给逼得跳了江……

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实,让教师谈“惩戒”而心有余悸,这其中原因可能很多,但教师没有把握好握好教育惩戒的“度”,不问青红皂白,把对学生的体罚当成了惩戒,随意在学生身发泄情绪,是导致这把“惩戒之剑”落在了教师头上原因之一。对此,广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李大胜表示,行使教育惩戒权应该遵守“先制止批评、后惩戒”的程序,行使惩戒权是教师的自主选择,但惩戒措施要与学生年龄和身心健康相适应,不得用体罚作为教育惩戒措施。

教不严,师之惰。严管是为了厚爱,教育惩戒的原点和终点都是教育,惩戒只是教育的手段之一。为此,《惩戒规则》规定惩戒“应当基于关爱学生的宗旨、符合育人规律,达到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目的”,制定教育惩戒的具体方式、标准、程序,以及教师选择惩戒措施,都应服务这一目的,遵循育人原则,防止为了惩戒而惩戒,防止滥用惩戒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要让教师“手持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


“先制止批评、后惩戒”不仅规定了教育惩戒实施的顺序,也为实施教育惩戒划定了底线,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育惩戒的温度。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可以先进行批评教育,若批评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以不进行惩戒;若学生犯错行为较严重,造成了不良后果,批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则可以按照必要的程序,对学生实施惩戒。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随意体罚学生的现象。

由此可见,教育惩戒应着眼于“戒”,而不是“惩” ,惩戒不等于惩罚,更不等于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变相“体罚”和“心罚”,是通过教师的“惩”,达到让学生“戒除”不良行为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惩戒”与“体罚”仅一步之遥,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学生思想没有产生触动、不能让学生“知耻而后勇”,这样的惩戒无论程度深浅,都应归入体罚之列。因此,教师在实施惩戒教育时,应把握好其中的度。“先制止批评、后惩戒”就是实施教育惩戒的最低限度,通过批评,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通过惩戒,可以让学生吸引教训,提醒自己今后不在犯类似的错误,痛改前非,从而就较好地发挥惩戒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