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课堂教学如何让“双主”理念落地生根?

2021-04-08

关注


课堂教学如何让“双主”理念落地生根?

王营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倡导的教育理念,也被当作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写进教育学的专著里,然而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地生根,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暑假期间,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经验,我认为这一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落实“双主”理念的有力抓手。

首先,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看,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这一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运用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学”、“后教”和“当堂训练”。“先学”即教师在明确学习目标后,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发现疑难问题,为“后教”做准备;“后教”也并非由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讲疑解难。凡是学生自学能够掌握的,教师一律不教,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弄不懂的问题,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

教的方式也不是教师照本宣科、滔滔不绝,而是通过提问、讨论、争辩,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相互解惑。这一环节虽然有教师的参与,但教师的角色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自学成果的评判者。教师无需板起面孔来说教,而是以一个裁判员和鉴赏者的身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解决问题的情景之中。“当堂训练”环节则是以学生自测、自练、自评为主,更是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看,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课堂上学生自学和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学生活动的时间大约占了三分之二。虽然不能以课堂上学生占有时间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的优劣,但是学生如果没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落实“学为主体”也是一句空话。

最后,是从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在本质看,这一模式实际上是一个让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先学”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后教”则是让学生研究问题,通过师生共同解疑,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规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相当于课堂上的“实战演习”。从整个过程看,学生实际上是在一种创新的氛围中主动接受知识,形成能力。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洋思中学也非常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他们认为,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对此,他们有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教师比作“引桥”和“路标”,其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揭示课堂学习目标;二是进行自学前的方法指导;三是加强自学督导;四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五是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可见,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判者,这一要求符合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定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还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技巧是影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这一观念支配下,许多教师注重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巧的精细化探讨,学校则以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寡和教学技巧的优劣作为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尺度。

洋思中学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很低。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残缺不全,不能帮助学生解疑释惑,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不再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而教师的另一类素质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尤其是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

一个孩子能学好、能成才,绝不是教师逼出来、教出来的,而是靠他自己学出来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是教师讲完了、讲清了就行了,只有学生学懂了、学会了,才意味着教学任务的终结。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评判上。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