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少年说丨选择死亡比选择面对更容易!

2021-04-27

关注

2021第045篇


这是一篇关于孩子和关于死亡的文章。


4月16日,西安市浐灞某小学六年级女生在墙上写下最后的话,纵身从公寓20楼窗户跳下,生命就此定格。



她学习成绩优秀,从一年级就开始担任学习委员,自杀只是因为被怀疑偷了班主任的钱。


在她的笔记本中,这样记录着:


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

我知道我只会逃避,谢谢你们,路脏了,抱歉。





在被多名老师调查教育的过程中,她反复的强调“别给家长说这事”!


原来她对于家长知晓的恐惧,竟然超过了盗窃事件本身的恐惧,甚至还超越了生死!


我不禁想起美国心理学家乔伊斯·布拉泽斯曾说过:

“孩子为何宁愿煎熬、受罪甚至是自尽,也不向家人求援?关键的原因,是孩子不相信爸妈,不敢相信自己能被宽容、接纳。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自杀真的逐渐成为青少年逃避、解决问题的重要选项之一么?

答案很痛、很真实,的确是这样!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些数据:


“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每分钟就有2个青少年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尽管这已经被证实是谣言,但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少儿自杀事件的发生,也终究会成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无法磨灭和遗忘的痛。


一路苦学的孩子,嗅不到生命的芬芳


“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VS

“现在我不能接受我的孩子比别人差”


“好好对待剩下的孩子,不要让他们也得抑郁症”

VS

“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你要努力才能对得起我们!”


“妈妈我配不上您的爱,我很抱歉!”

VS

“为了你,我每天有多辛苦你知道么?你怎么就是学不好呢?


生为父母,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当你的期许渐渐成为孩子的目标,当孩子为了不让你生气,将委屈、苦难埋于心底,当孩子不再愿意与你分享快乐时,你是否还会发出“我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得抑郁症”这样的疑问?



父母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往往是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棵稻草!


宁愿死,也不想让家长知道自己犯的错;


宁愿死,也不想面对家长的责问和批评;


宁愿死,宁愿不再承受家长的鄙夷、失望!


你最爱的人不信任、不理解你,那生活还有什么可以期盼的?


“鸡娃”时代又有多少家庭能够坚持“快乐童年”


“你一刻都不能停止前进,停下来就没希望了!”


繁重的学业压力、排到近乎饱和的课外辅导和兴趣班、近乎为零的亲子时光、少的可怜的自由支配时间,在这“鸡娃”时代的孩子们身上,似乎真的没有太多童年的欢乐。



青春期的孩子是内心情绪化、极端化的高峰,自我意识强烈的他们往往不会选择有效的沟通。


他们对于外界评价的极度敏感,会让他们短时间内产生十分极端的想法和举动。


一句严厉的批评,一个对待他努力付出后的敷衍回应、一个“看似平常”的对比,或许就会浇灭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情。



这哪是什么玻璃心,这是“灰心”(心如死灰)!


不被阳光雨露所滋养的花朵,终究会凋零在黑暗中。


对生命不存敬畏之心,放弃就会成为常规选项!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谈论“死亡”其实是最大的忌讳,当家中亲人去世时,孩子往往被灌输的是“睡着了”、“去天堂或者乐园了”等等。


为了不让年幼的孩子受到打击,用美化的语言去解释和定义“死亡”,是父母常会做的事情。


但不让孩子明白生死,不去敬畏生命,就真的是保护孩子么?


无论对于谁来说,选择死亡都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可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死亡不过是他们解决问题、逃避现实、改变现状的选择之一。


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对生命的漠视!


在百度中搜索“自杀”,会弹出以下结果:

“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总有人守护着你”!



所以,请告诉孩子,这个世界里,还有很多爱和希望!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