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由两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2021-05-03

关注

由两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王营

参加初中课堂教学调研,我听了两个学校、两位教师讲的同一篇课文,感触颇深。

两位老师讲的都是臧克家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1.认定学习目标;2.交流预习成果,小组根据提前下发的“预习学案”,汇报哪些题目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学生汇报后,教师针对疑难问题做适当讲解;3.快速读课文,读完后教师围绕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①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者、革命家)?②作者怎样评价闻一多先生(口的巨人、行的高标)?③作者选取哪些事例表现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再读课文,相互交流)?④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对闻一多先生有什么印象(相互交流,教师补充《最后一次讲演》有关段落)?4、再读课文,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读。5、做当堂达标题(约10分钟)。

第二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1.交流预习成果,导入新课(主要是字词、字音);2.品读1—6自然段,思考:①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者)?②怎样理解“开一剂文化救济的药方”(教师点拨)?3.品读10—18自然段,思考:①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革命家(生答:言行一致、反对独裁、视死如归……)?②参照第18自然段,发挥想象力,写出闻一多当时参加游行示威时的情景。4.齐读最后两段,思考:作者怎样评价闻一多先生(口的巨人,行的高标)?5.这节课学到闻一多先生什么(师生小结)?6.除了闻一多先生,你还想到哪些像他这样的人?7.做当堂达题(约6分钟)。

这两节课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其一,都设计了课前预习,有课上预习交流的环节,但预习题设计不够合理,学生预习不深入,教师对预习成果的运用也不充分。其二,两节课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抓住了课文的重点,但第一节课是以目标导学,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边读边体会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思路较为清晰;而第二节课却是按照文章的自然顺序,先分再合,分段品读、串讲,给人一种了解课文的感觉,虽然最后有一个归纳,但学生也只能形成一个模糊的认识。其三,从当堂达标剩余的时间和教学效果看,第二节课仅剩余6分钟,效果不如第一节好。

对于语文教学来讲,怎样设计预习提纲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课堂教学怎样利用预习的成果?有的老师认为,预习提纲的设计可以包括三部分:一是基础知识,包括字词、语法、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等;二是基本能力,包括分析文章结构、主题、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等;三是拓展迁移能力,通过文章的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其他类似问题。我同意这种观点,就以上两节语文课而言,虽然都进行了预习设计,但他们着眼的都是字词等基本知识,至于文章的结构、主题等深层次的东西涉及较少。其实,这篇文章的思路和结构都非常清晰,主题也很鲜明,并无多少难理解之处,学生完全可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只须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感悟和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质,即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语文学科是这样,其他学科如何设计预习提纲,如何利用预习成果?恐怕与语文还不完全一样。总之,要求学生预习,最终要达到的是实现叶老所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期望能有“抛砖引玉”之功效,引发老师们奉献更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策。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