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有效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系统工程

2021-05-16

关注

有效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系统工程

王营

听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张福生老师《细节决定成效----课堂教学的理念、环节与细节》的学术报告,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有效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的有效,还包括课堂教学的准备----备课的有效,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矫正----作业、辅导的有效以及教学效果的检验----考试评价的有效,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课堂教学无疑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

张主任的报告高屋建瓴,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有效教学的含义,近年来学者们形成的共识,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五种教学行为以及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为我们理解有效教学搭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然后,他从上海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说起,引出了上海市教委提高教学有效性主抓的五个环节,即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切实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实现减负增效,并提出了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体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和选择作业;重视作业批改与学习辅导;改变评价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五个方面的要求。

随后,张主任详细阐述了如何抓住课堂教学的细节实施有效教学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有很强的操作性,对我们十分有用。他主要讲了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导入的启发性:吸引注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让学生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二是问题的有效性:避免难繁偏旧,关注学生基础,有利深化思维。三是新旧知识的互促性:“以旧引新、以旧助新、以旧促新”;“以新带旧、以新补旧、以新促旧”,温故知新,类比推进。四是巡视的全面性:照顾全体,重点两头。个别指导主要是点拔思考,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有错漏的学生的比例,有意寻找不同的思路,特别是有创意的做法,交流发扬。五是结论的过程性:关注结论,还要关注过程。要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怎么想到要这么做?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六是评价的激励性:允许出错,宽待平淡。在介绍这些内容时,张主任不是讲空洞的理论,而是列举了大量来自于实践的例子,启发听众的思考。现引用两个印象最深的案例,试加以评析。

案例1《老师是一只青蛙》:学完《坐井观天》新课后,老师请同学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井,将会怎样?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有的同桌互说,有的前后桌争论,有的仰脸思考。学生举手后,教师指名回答。同学1:青蛙跳出井口,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连忙向小鸟求救。同学2: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小花,上面蜜蜂飞舞,它陶醉了。同学3:青蛙坐上飞机环球旅行,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

教师对以上三名同学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时,一位新转来的女生高高举起了手,教师点了她的名,她说道:“青蛙从井时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于是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哄堂大笑,教师也笑着打断了他的回答:“看来你也是一只井底之蛙”。

教师批阅作业时,看到同学4写的续文: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累了,想喝口水,突然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里飘着几条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只听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刺穿了老青蛙的身子,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

教师的心被震撼了,反思:河里常有死鱼,菜场里也常有卖青蛙的,这些现象有目共睹,让青蛙跳回井里有何不好?倘若让她把话说完,同学们不但不会笑她,而且将为课堂增添亮色。常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竟然说她是井底之蛙,孩子的心灵正象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已,我才是一只井底之蛙。

这则案例至少给我们三方面的启发: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一个好问题能产生以一当十的效果,这位老师设计的“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将会怎样?”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通过说和写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异想天开,要让学生把话说完,不能压抑学生的思维,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三是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积累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案例2《宇宙里有些什么》:特级教师于漪在教读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书,提出问题,同学1:课文中有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同学们哄堂大笑,同学1后悔自己提了一个愚蠢的问题,灰溜溜地坐下去,后悔为老师的公开课添了麻烦,于老师笑着: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既然“万万”是“亿”,为什么作者不用一个“亿”字而用“万万”呢?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

同学2举手:我也不太懂,不过我想说说看,我觉得“万万”读着顺口,还好像比“亿”多。

于老师:说得非常好,别的同学还想说什么吗?于老师确认没人发言后总结: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仅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

于老师看着同学1,又看着大家: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全班同学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同学1身上,同学1如释重负,自悔、羞愧心理一扫而光,仿佛自已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与案例1相比,这则案例中,教师较好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维护了学生自尊。更为巧妙的是,于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看似愚蠢的问题不但没有讽刺挖苦,而且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对“万万”的讨论,了解了重叠这一修辞方法的作用,学到了相关的语文知识。这样看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细节把握的问题,更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