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让教育惩戒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加油站”

2021-05-19

关注

让教育惩戒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加油站”

王营

“如果我再犯错误,拔3根头发!”“如果我再犯错误,做值日3天!”在上海某校电脑教室的黑板右侧有这样一个墙面,上面贴满了黄色便签条,写下一些“自罚条款”,署名是“某某班某某同学”。面对这张“罚则榜”,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建议,“你现在把它都贴成黄色的,如果孩子改正了,是不是可以换成红色?一个月以后,“耻辱榜”变了样,这块墙面的标题改成了“小小成长榜”,两个月后更是换成了记录孩子们种种进步的照片墙。

读了这则报道,我想起一则小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个人脾气不好,问父亲怎么改。父亲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院子的栅栏上钉上一颗钉子。”过了几天,这人又告诉父亲:“我已经好几天没有钉钉子了,这些天都没发脾气。”父亲很高兴,又告诉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那么就拔掉一颗钉子。”过了些日子,这个人又告诉父亲:“我把钉子拔完了,现在坏脾气改掉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说:“你看,虽然钉子拔掉了,但是钉孔都留在上面。你要记住,你伤害了别人的情感是会在别人心上留下伤痕的。”

由让学生写下“自罚条款”的“耻辱榜”,到孩子改正错误后的“小小成长榜”,再到记录孩子种种进步的“照片墙”,采取这样的教育惩戒方式,与故事中父亲改正儿子错误采取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采用了“减法”纠正孩子的错误,体现了实施教育惩戒时应当遵循的理解、尊重、反思、激励的自我教育原则,是一种有利于孩子改正错误的“绿色惩罚”。

世界上不存在不犯错误的人,人就是在不断犯错和改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就是成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做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不仅要让学生知识错在哪里,更要通过必要的惩戒,让学生改进错误,并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养分。

2021年初,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规定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

贾炜认为,教育部赋予老师对学生具有惩戒权,但这个惩戒权对于教育来说有两个不一样。一方面,教师在惩戒过程中要让孩子人格得到尊重。“惩戒也要有师爱,否则对孩子的惩戒过程中,孩子反过来对老师和学校是一种憎恨,培养的是对社会的怨恨。”另一方面,教育惩戒要让孩子学会反思,“不是怨,不是愤,反思究竟错在哪里……” 他倡导,行使教育惩戒权应该有5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有明确的是非观;第二做错就要惩戒,但这种惩戒是对学生的尊重,而不是侮辱;第三,惩戒完了以后要反思为什么错;第四,反思完了以后要有相应的道歉;第五,道歉完了以后要有拥抱式的温暖。“惩戒完了要拥抱他一下,细心安抚他一下。”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教师的天职,虽然法律赋予了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但教师决不能任凭自己一时的感情冲动,采用体罚、心罚等方式伤害学生,否则不仅会给学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会造成学生心灵上的创伤。这一创伤如果长期得不到疗治,将会造成学生人格上的扭曲,有些学生甚至终其一生都难以忘记小学或者中学老师给予自己的不公正的体罚,嘴上不说,但心里却非常“恨”老师。因此,有学者指出:“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他认为:教育谈话和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是重要的方法,同时又要正确合理使用惩罚和奖励。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教育手段。惩罚应体现对孩子的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他反对滥用惩罚,更反对体罚。

由此可见,教育惩戒不是让教师针对犯错误的学生非打即骂,也不是讽刺挖苦,而是要“基于教育目的”,强调“育人属性”。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我们不必挥舞手中的棍棒和教鞭,更不能有“冷眼”和“讥笑”,而应该采取春风细雨、催人奋进的“绿色惩罚”。在惩戒过程中要尊重、理解孩子,让学生自我发现错误,自我反思错误,自我改正错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激发“正能量”,让学生逐渐减少因犯错而积累的“负能量”。如此看来,教育惩戒不是让学生产生“耻辱感”,而应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加油站”。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