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语文老师的悲哀 ——兼忆恩师卢明老师

2021-05-21

关注

语文老师的悲哀

——兼忆恩师卢明老师

王营

在一次农村教师培训会上,培训教师问学员:“你们能说说,自己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的?”

“小时候,姥姥总给我讲民间故事,一来二去就喜欢上了语文。”

“我喜欢听评书,很多词都是从那里学到的。”

“我小时候特别爱看课外书,老师不准,就偷着读。读着读着,手就痒痒,想着自己也能写出来吧,我爱写作的底子,就是那时候打下的。”

……

说来说去,就是没有提语文课。

培训教师“唉呀”一声,“我们的语文老师很悲哀啊,怎么没有他们的事呢?”

我曾经也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说实话,看了上面的故事,我也感到非常悲哀,我不知道我的学生如何评价我。但是,回想一下自己中学阶段学习语文的经历,我还是要感谢我的语文老师的。

我80年读初中,遇到第一位语文老师就是卢明老师。在动乱的岁月里,他曾当过十年民办教师,是高考恢复后泰安师专第一届毕业生。他是学地理的,但文学功底特别深厚,当时由于师资紧张,学校临时决定让他改行教我们语文。

第一次引起我对他崇拜的,是读了他在大学时期写的一篇文章《给了我眼晴的人》,发表在泰安师专中文系编写的小册子里。文中叙述了在他得眼疾后,一位乡村医生非常负责地为他治疗眼病的故事,像是拉家常,文笔朴实,非常感人。

于是,在入学后的第二篇作文中,我也模仿他的写作风格,写个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没想到,这篇作文竟博得了老师的赞赏,他对文章进行了认真的批阅,作文本上画满了纵横交错的“红扛扛”,还加了许多“边批”。上写作课的时候,他把我的文章作为范文在平行的两个班级宣读,并进行了客观评析。从此,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次都尽心尽力地写,盼望再次成为范文让老师宣读。

卢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时说话很少,如今想来,他的每句话都能说到了点子上。他很少要求我们记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但是他特别强调背诵。语文课本上的精彩片段甚至整篇文章,他宁愿少讲,也要让我们当堂背诵下来。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由他发起的“课外诗文背诵”活动,他要求我们背诵唐诗、宋词,背古代名家散文,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曾举办过两次“古典诗文背诵会”。我当时背会了《唐诗三百首》中的部分篇目以及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宋代词人多数传世之作,还背会了近三十篇古代著名散文。在一次“古典诗文背诵会”上,我成功背诵了杜牧的长篇大赋《阿房宫赋》,另外一名同学还背诵了近三十首唐诗。

他常说,学语文就是背,只有记下的东西将来才能逐步变成自己的东西。细细想来,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就好像牛反刍一样,刚吃进的草料不会被立刻消化,经过一段时间后,牛会吐出来重新细细咀嚼,最终才能被消化吸收。他经常引用周总理的一句话来勉励我们——记背于少年,受用于一生,现在看来,这真是至理名言。

在卢老师的影响下,我爱上了读书,也爱上了写作,后来如愿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虽然至今没有多大成就,但读书和写作却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少年时背诵的哪些名家名篇,确如卢老师所说得那样,让我终生受用。可惜的是,后来卢老师调到了当时的县重点中学,又干起他的老本行,教起了地理,而且教得相当出色,90年代初期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现已离世。

我讲我的求学经历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可能不是从课本、课堂上获取,但是如果没有遇到一位像卢老师一样的“明师”,引导你逐步喜欢读书,喜欢写作,你一生能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吗?然而,在应试的教育的指挥棒下,我们的语文老师只能在题海中让学生摸爬滚打,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师很难给学生留下一点终生受用的东西,我想这是造成语文教师悲哀的主要原因罢!

谨以此文怀念我敬爱的卢老师,愿他的灵魂在天国里安息!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