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小学生研究癌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造假有悖科学精神

2021-06-03

关注


小学生研究癌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造假有悖科学精神

王营

此前,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主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展示的一项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获奖作品引发人们关注和质疑。

公示资料显示,该项目部分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有网友质疑,这项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医学或生命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但该项目资料显示,其竞赛组别是小学组,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对此,有网友评论称,小学生已经达到如此高的研究水平,陈某某应该是位神童。还有网友质疑称,该项目或许存在学术造假的情况,“都是家长为了给孩子铺路”。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获奖项目学生系我所研究员之子。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之所以联合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其目的在于推动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一个研究员家庭出生的孩子,如果能利用自身有利的研究条件,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孩子凭借自身的努力,在某项科学研究上小有成就,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为何这一看似平常的事件却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显然,小学生获得这一高难度的科学大奖不符合客观事实,也有悖科学精神,背离了这一活动的初衷。其中让人至少有两点的疑惑:一是这项研究已远远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造假,为何还能获奖?二是作为研究员的家长,为何要动用自己的资源,罔顾事实,为孩子造假?

由此,我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大体意思是讲,如果社会上不崇尚有本事的人,让其拥有高官厚䘵,百姓就不会争着抢着去当官;如果不给珍珠玛瑙等难得之货以较高的价钱,百姓就不会成为盗贼;社会上少一些刺激人欲望的东西,百姓的心就不会乱。

我想,用老子的这段话来解释我们心中的疑惑再恰当不过了。据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的作者可以在中考、高考中获得20分左右的加分,孩子拥有了这项荣誉,将来可以考上好的高中,进入一流的大学。于是乎,这项荣誉对孩子而言,就变成了难得的“奇货”,既然是“奇货”,家长就要调动自身的资源,去争、去抢甚至去盗,造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如何阻止这一现象?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对“贤”“难得之货”“可欲”说“不”。也就是说,如果中考和高考取消这类获奖的各种加分,民众就不会消尖脑袋去争抢,这当然是解决这类问题治本之策。近年来,为了制止各类荣誉造假,许多地方的中考、高考已经取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特长生等一系列加分政策,而且国家从今年开始,已停止大学自主招生,实施强基工程。也就是说,家长绞尽脑汁为孩子争取的这些荣誉,在将来的中考和高考录取中并不一定起作用。

当然,中高考取消各种加分,并非说中小学不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这起事件看,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没有错,对中小学教育是一种良好的引领,错就错在大赛评审委员会违背科学精神,没有对申报的成果进行认真的审查和把关。

对于学生上报的作品,首先要衡量其是否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这就好像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举一个200重的大铁锤,如果孩子能举起来,要么这支锤是空心或塑料的,要么评价之人睁一支眼、闭一支眼,空口白牙说瞎话。就此次事件来说,小学生研究癌症并取得突破,是这一领域博士生都难以达到的水平,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们怎么就会相信呢?

其次,要认真审查作品的真实可信度。《水浒传》中李逵和李鬼虽然外表长的十分相似,足以迷惑众人的眼睛,但如果让他们进行实战,就一定会露出马脚。就此次事件而言,大赛组委会在发布评奖结果之果之前,如果能对参赛的每一件作品进行一番实地考察,或者让获奖作者进行现场答辩,评定其真假也并非一件难事。真的保留,假的拿下,也不会产生如此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了。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