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课堂讨论”要力戒形式主义

2021-06-19

关注

“课堂讨论”要力戒形式主义

王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课堂讨论等新的学习方式风靡一时。最近,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却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实质性内容,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具体表现是:

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完全可以独自解决,根本没有进行讨论的必要。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文中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这样的问题学生读书后一目了然,现场回答即可,没有讨论的必要。

与此相反的是,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或难度太大,学生无从找到思考问题的突破口,教师也难下结论,最终使讨论不了了之。更有甚者,教师根本不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看书自学,分组讨论,学生如雾里看花,不知道讨论什么,学生也是一无所获。这些所谓的课堂讨论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则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课堂讨论是开启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创始人让·莱夫(Jean Lave)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 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参与,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学习是个体参与真实情境与实践,与他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是培养参与实践活动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文化适应及获得特定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

提出有讨论价值的 “真问题”,是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先决条件。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在于有没探究和讨论的价值,哪怕只有一两个真问题,也远远胜过一大堆假问题。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写道:“提问就是进行开放。被提问东西的开放性在于回答的不固定性……每一个真正的问题都要求这种开放性。如果问题缺乏这种开放性,那么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真实问题意义的虚假问题。”言下之意,真问题的答案对于个体而言应该是未知的、尚不确定的。反之,如果答案已经或者能够轻易知晓,这样的问题就不是真问题,也没有讨论的价值。

避免课堂讨论沦为形式主义,要求教师依据教学情境,在准确把握讨论的最佳时机的前提下,提出“真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这一时机应当是指学生学习的疑惑处、意见分歧处和同一问题有不同答案处。

“疑惑处”是指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时,有一半以上的人思路不通、方向不明,此时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开动思维的机器,相互启发,通过讨论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意见分歧处”是指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意见相左、各执一端,需要通过讨论让学生辨明是非,统一思想,尤其当部分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时,还需要教师指点迷津,让其茅塞顿开。

“同一问题有不同答案处”是指针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此时可通过讨论,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开启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准确把握讨论时机的同时,教师更要注重讨论题目的精心设计,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问题表述要清晰,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问题的设计要富有挑战性,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既要让“尖子生”有发挥的空间,又要兼顾“中下等”学生,以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操的关键环节,省时高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之一。实际工作中,教师切不可为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所蒙蔽,需要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课堂讨论。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