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也谈“高考状元”的仲永之忧

2021-07-21

关注

据报道,中国校友会网又发布了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通过对恢复高考30多年来1100多名“高考状元”的研究分析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对学生教育成果以及人才培养,是用杰出校友来描述的。而杰出校友,就是这个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最顶尖的部分。

调查发现,各个大学的杰出校友,和当年的高考状元的交集人数不多,杰出校友那部分当中,没有发现高考状元。在高考中,杰出校友成绩一般只在第十名左右,也就是说第一名前后的和第十名左右比较一下,在一个五六十人的班级里,十名以后三十名以内那部分,可能出人才几率还大一点。

高考结束后,各地都热捧“高考状元”,以此炫耀本地教育教学成果,提高学校知名度。这一调查,无疑给热炒“高考状元”的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打了一针清醒剂,也给只重视尖子生培养、忽视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基础教育一个有力的回击。

一般人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尤其是在高考中能取得优异成绩,考上名牌大学,将来必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按照这样的推理,“高考状元”日后一定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但事与愿违。《调查报告》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绝大多数人容易被应试教育所左右,精力全部放到中学、大学里的应试教育方面去了。其实一个人要学的东西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课程考的知识,还有人类交往等等,这些不可能在书本中学到。而不考试的知识可能对人的用途并不亚于必修课知识,对某些人来讲,可能不考试的知识比必修课的知识还重要。”

“高考状元里,很多人选的都是时髦专业,而不是自己的兴趣,也不是自己立志要搞那个东西,比如说人们都说哪个学校好、哪个专业好,我就考哪个,最名牌,最热门,这可能会给高考状元以后成才造成障碍”。“而十名前后的学生,很多人并不过分追求课程考知识,他有很多时间,有自己的兴趣,对感兴趣的东西他就去花更多的时间学多一些,而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可能就比较放松”。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至少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启发:

一是中学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除了重视必修课知识的学习外,还要通过开设选修课或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真正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做人(learn to be)、学会与人相处(learn to be with others)、学会学习(learn to how to learn)”,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做准备。

二是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指导学生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事实证明,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学生爱好和特长是有差异的。父母和老师往往一厢情愿,要求孩子门门功课全优,这不仅有违教育规律,而且也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父母和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快发现孩子学习的兴奋点,在努力学生打好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创造一切条件,扬其所长,避其所短,鼓励孩子在某一方面冒尖。尤其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切不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为了名声选择一些孩子不感兴趣的时髦专业,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不利,因为社会分工本身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现在看好的专业,将来也不一定有前途。

三是改革中小学生评价方式,面向全体,关注十名前后学生,促进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特长。据一项跟踪研究发现:一个班里最有出息的学生,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前几名,而是班上处于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他们既没有优秀生“想赢怕输”的负担,也没有差生的自卑心理,敢闯敢拼,这就是“第十名现象”。

以往的评价,学校和教师只关注尖子生,只关注学习成绩,忽视了中下等学生尤其是中等生的评价,中等生基本上处在一种自然发展的边缘状态。其实,这些中等生并非不具备尖子生的智力,他们看起来不十分刻苦,但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在某些方面远远胜过尖子生,只是学校和老师没有创造条件让其发展这方面的特长罢了。

因此,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一视同仁,尤其要善于发现中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一把评价的尺子”,鼓励其发展特长。这样看来,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分层,还要细化内容,分项实施评价,这样做不仅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理念。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