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3次被烧毁通知书仍要上大学|没有梦想的人生,有多悲哀!

2021-08-04

关注




最近,#女子被父亲3次烧毁录取通知书的新闻冲上热搜,被父亲摧毁梦想,40岁参加高考,重圆大学梦。



从1996年开始,连续三年故事主人公汤晓艳都考上了大学,但介于家里面的条件情况不好,她的父亲就不想让她读书,偷偷烧掉了她的录取通知书。


时隔这么多年又重新高考,主要是想完成自己的一个大学梦想,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完成妈妈生前的遗愿。


为自己梦想奋斗还有“考王”梁实,今年是梁实第25次参加高考,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考王”。



67年出生的梁实已50多岁,二十多年,从黑发少年到两鬓飞霜,梁实依然走在高考的路上。很多人讥笑他“铁脑壳”,说他范进一样,缺老丈人打醒的那一巴掌。


其实是大家没读懂梁实,他只是为圆一生的梦想。


看了这些为梦想奋斗的“老一辈”的故事,我不禁思考:怎么帮助孩子找到梦想呢?


# 梦想从生活中来 #


谈到梦想,大家总是会说兴趣,而每次谈“兴趣班”时,留言最多的就是问:我孩子为什么对兴趣班没兴趣呢?


首先要明确的,“兴趣班”,不是我们花钱把孩子送到一个叫“兴趣‘的班级,然后希望孩子可以感兴趣。


梦想是怎么形成的?我觉得是生活中来。


张京,这个名字你一定不陌生,人称“冷艳翻译”“学霸学姐”,她也是国家重要会议指定的翻译之一。



在今年中美战略合作会议上,杨洁篪主任进行了长达16分钟的即兴发言,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而同样出色的是,张京的现场翻译,沉着冷静,准确精准地进行了翻译。


看完视频之后,我就被张京圈粉了,上微博一看,果然我不是一个人。


好奇看了一下网上关于张京的成长故事,发现这个女孩不简单。


张京初中时就立志要当一名外交官,高考时,她的成绩已经过了清华和北大的录取线,但她毅然选择了离自己梦想更近的学校-- 外交学院。


她高中时期的班主任评价她:“张京是个执着、专注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


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后,她苦练基本功,熬过了最初4个月的魔鬼训练期,又经过6年左右的培训,才成为正式贴身翻译。



很多媒体评论她:“对浮华冷静,对梦想执着”


现在回看张京的故事,我们都会羡慕她的“成功”,看到的都是她的刻苦和努力。


但她对于英语的兴趣萌芽,恰恰是小学时期看电影发生的,并不是父母逼着她上英语网课、学习自然拼读开始的。


很多兴趣的萌芽,不是按照清单进行的,而是在生活中随机地、自然而然地发生的。


抛开急功近利的心,带着孩子去体验生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带着孩子去拓宽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藏着的独特“天赋”就会被照亮。


# 孩子有选择梦想的权利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他有权力规划自己的人生。


中国式教育——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到自己孩子身上。


很多家长想当政府官员,然而自己未能实现,于是总要求孩子去考公务员,可以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很多爸爸想当军官,没有实现,于是开始打起自己孩子的主意。


还有很多爸妈有名校情结,自己考不上北大清华,就要自己家的孩子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


这样的事情,不止上一辈人在做。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说你要有梦想,可当梦想真的来临时,又会加以干涉,家长总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可是,我们忘记了,孩子不是我们梦想的延续,生活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孩子都应该有选择梦想的权利。


闺蜜年轻的时候爱跳舞,只不过当时家里经济困难,根本没有条件报考舞蹈学院。她的女儿长大后,就给孩子报考了舞蹈兴趣班。


闺蜜以为女儿会像自己小时候那样热爱跳舞,可没想到的是她的女儿对此丝毫不敢兴趣,别的孩子都在快乐的跳舞,她就傻傻地站在一边有非常大的抵触情绪。



闺蜜对女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拿出了当年自己跳舞的一张照片想以此激励女儿。


可她的女儿却说:“我只喜欢学画画。”


无奈之下闺蜜退了舞蹈班,给女儿报了画画班。一段时间后,画画班老师和闺蜜沟通时直夸她的女儿有绘画天赋,还想让她参加绘画比赛。


闺蜜看着女儿的一幅幅画作,心里瞬间豁然了。


中国家长最主要的问题是对孩子的占有欲太强了。年轻的家长们在一些小事上是做得还不错,比如买件衣服、买个玩具会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但在大事上完全没有商量。


每每聊起孩子,就会说:

我可不想让孩子去学什么农业,找不到工作

我希望孩子以后能当老师,比较稳定

……


孩子不是你手中的面团,任你搓圆揉扁。哪怕孩子完全有能力去实现你的梦想,他们也可以选择不去做。


做父母的,除了尊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还要培养孩子自由选择的能力。


纪伯伦说过一句特别好的话:

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并非因你而来。你能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 父母的思维模式很重要#


“梦想”不是世俗定义“好的、有用的、可以赚钱”的;


“兴趣”就是当我们投入其中就是享受的任何事物。


我觉得我们自己应该反省一下,真的不要再用我们的认知来局限孩子了。


爱好奥特曼,说不定就是未来的“乐高/万代”设计师;喜欢敲敲打打,高铁建造,基建大国,哪一个不需要这个能力呢?



反过来,如果孩子的确展现出的一些兴趣和我们的“定义”同频了,那么我们要提醒自己平常心。


这也是我反复见过的例子,孩子对钢琴有兴趣了,孩子对英语有兴趣了,不少父母立马报班,甚至脑海里已经有了孩子在音乐大厅、在演讲比赛中的画面了。

于是,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的“用力过猛”,反而让孩子刚刚萌芽的兴趣进入了“自我保护”状态。


是的,孩子的确有兴趣,但是孩子感兴趣的是按照自己节奏来体验,来感受,来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突然发现,变成了又一个目标,又一个不能承受之重的父母期待。


张京展现出对于英语的喜爱后,她的父母并没有一味地给她报班,反而是抓住寒暑假一切的机会,带她出国旅行,见识当地风土人情。


在张京的网络相册中,大部分是她旅行世界的照片,有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斯图加特、瑞士的日内瓦,沙特、南非、荷兰、梵蒂冈……



这个过程反而更大化地激励了她想要学好英语,想当外交官的梦想。


也许有人会说,这还是说明他们家有钱。但我却觉得,这是思维模式的差距。


毕竟,大部分人面对孩子“想要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上课”,却忽略了,生活才是最大的课堂。


- End -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