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教师节快乐 | 百年前的教育“国际范”——蔡元培

2021-09-13

关注

今天是2021年9月10日

我们迎来了全国的

第三十七个教师节

首先,小助手想

由衷地对所有老师

说一句

教师节快乐

图源:国际教育网升学中心

古语有云,信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可以说超过任何人,甚至是孩子的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最希望孩子能成人成才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

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教育这件事情,说它复杂,他也不复杂;说它不简单,他其实也简单。

教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进步,更影响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它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无限宽广的命题,但实际上,它细微到极致的体现,就是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所展现出来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

图为:深圳贝赛思学校的课堂
图源:学校官网

现如今,浮躁的风气、“应试性”的教育正在让部分老师变得越来越像一台灌输知识的机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概念,已经被缩减到了“智力教育”的范围,交卷成了学生的终极目标,刷题成了教师的终极手段......

庆幸的是,不少的家长在经历过鸡娃的热潮后,开始感受到教育早已偏离轨道的气息。

这些家长们选择跳出来,选择改变。但他们并不是对孩子学习的事情佛了,他们只是意识到培养孩子的理念,需要一种全新的改变。

这个时候,许多家长开始让自己的孩子接触国际教育。

图源:万科双语学校官网

国际学校的教育方式,往往更讲究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全面协调,共同发展。

这一点在了解各所国际学校招生案例时,家长就能很明显地察觉出来。如果你在申请入学的时候,简历上没有一技之长,只有一张“引以为傲”的成绩表,学校甚至都不会优先考虑看你的简历。

国际学校注重学术,但也注重人格,思想,综合素质。

在家长们看来,这样的教育理念非常的新鲜,有生气,同时也明显更适合未来的时代。也有的家长喜欢直白一点的描述——这样的学生,更容易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受到世界一流名校的青睐,成长为一名各方面优异的人才。

实际上,这样的教育理念确实很“鲜”,但它其实不算“新”,早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一位老师用他的毕生时间在践行着同样的事情。

这位老师就是中国近代教育之父——蔡元培。

在今天,小助手就借此良机,带大家来好好认识一下这位中国教育界最早的“国际范”!

01
精彩的前半生




蔡元培,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蔡元培出生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最初的他只是一个绍兴书生,而后23岁中举,26岁中进士,28岁进翰林院做编修。年少得志,一路奔向人生巅峰。


接着,蔡元培很快就辞去这份令旁人羡慕的工作。


面对甲午战争的爆发,纷至沓来的各种失败,蔡元培开始对自己所谓“渊博”的学识产生了动摇,于是他舍弃了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开始大量研读各种在当时被嗤之以鼻的西方书籍。


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法来改变中国。


图为蔡元培书法作品


1898年,蔡元培回到家乡,受绍兴知府和乡绅邀请,做了一家学校的校长。


这所学校叫“绍兴中西学堂”,顾名思义,是一家新式学堂,中西学问皆授。


蔡元培把这所学校视为他新事业的起点:


以教育改变中国。


绍兴中西学堂课程有国语、外国文(英、法文任选),算数三科。据说,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都曾参观过该学堂,甚至有传教士表示愿意担任外文老师,并建议吸纳西洋学子进入学堂。这个绍兴中西学堂,放在那个年代,就是一所妥妥的“国际学校”。


虽然蔡元培后来因为受不了学堂里一大批的“守旧派”老师而再次辞职。但这种中西融汇的教学理念,超出时代的创新,不得不说直到今天依旧让人惊奇。


而后,为了进一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蔡元培又自学过七门外语,四十岁去德国做老留学生,前后五次出国,留学12年。


图为工业革命时期的德国

在历经数番波折后,蔡元培终于在1916年坐上了北大校长的位置,这一年,他48岁。


02
辉煌的开始




那时的北京大学,绝非像现在这样享有盛名。


这座原名“京师大学堂”的学府,曾经的许多学生都是一些功名在身的进士和举人,甚至有七品以上的官员。带仆人的“学生”都不在少数,学校官僚气息极其浓厚。

图为:1903年京师大学生师生合影

这种气息持续了非常之久,即使是到了“国立北京大学”时期,情况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初来乍到的蔡元培不仅没有嫌弃这趟“浑水”,还一来就提出了影响北大乃至整个大学教育界的八个字: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怎么样?这样的概念,是不是听着也特别熟悉,甚至无限吻合如今各种世界一流大学和各种知名国际学校的办学理念?


那一年,才1917。


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带领下,开始进入质的飞跃。




03
超凡的理念



图为:北京大学蔡元培铜像

图源:北京大学官网


蔡元培平常不善言辞,但一说起教育、思想和文化,就会变得口若悬河。他的学术体系,主要包括伦理学、美学和教育思想。

现在的国际学校十分讲究美育。家长也都期盼学校可以帮助孩子去发掘自身所潜藏的艺术天赋。这是许多其他学校从来都不注重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美育”这个词,就是蔡元培从德语翻译过来的。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就是把美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培养学生拥有一颗丰富的心灵和感受人生之美、大自然之美的能力。

“德智体美劳”并列的说法,也是蔡元培最先提出来的。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这话若是放在今天,恐怕那些拼了命收集试题的老师要闻之而惭愧。而对孩子人格的教育,也是现如今追求精英教育的家庭,越来越重视的事情。

图为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第二次毕业摄影(1918年6月)

蔡元培特别重视学校的外语教育,他在北大开设世界语课,特地邀请了南方的世界语者孙国璋到北大担任世界语讲师,当时在北大选修世界语科的共有二百多人。为了解决世界语教材的缺乏,蔡元培请孙国璋把历年所用的讲义编成《世界语高等课本》《世界语高等字典》,并亲自为这两书写了序言。

在蔡元培的大力改革下,北京大学渐渐成了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摇篮,他还发起成立了“北大世界语研究会”,使北大的世界语学员增加到六百余人。

此外,蔡元培第一门学习的外语,就是英语。他认为许多先进的学术理念,只有在熟悉英语语言的氛围下,才能真正掌握到其中的精髓。

蔡元培不仅是北京大学的校长,更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办人1928年,他创办国立艺术院就是后来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以弘扬民族文化,融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办学宗旨。


图为:中国美术学院

图源:学校官网


1940年,旅居香港的蔡元培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他在喃喃自语的状态中,反复叨叨,留下两句话:


“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在生命最后的几分钟里,这位伟大的老师依然不忘为后人留下警醒,还在想着如何用最好的教育理念,哺育这个民族的未来。


先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长期任教的美国大哲学家约翰·杜威在评价蔡元培的时候说过:“能以一个校长身份能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找不出第二个。”


在今天,这个属于全体老师的节日里,小助手特别想对这位活跃于一百年前,满满国际教育范的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说一声:


元培老师,节日快乐!



对国际教育感兴趣,想要申请国际学校的家长们,欢迎添加升学小助手微信,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学校申请计划,帮孩子挑选最合适的升学方案!


请扫码后添加小助手即可咨询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爱读国际升学中心

每天限50个名额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