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蔡元培出生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最初的他只是一个绍兴书生,而后23岁中举,26岁中进士,28岁进翰林院做编修。年少得志,一路奔向人生巅峰。
接着,蔡元培很快就辞去这份令旁人羡慕的工作。
面对甲午战争的爆发,纷至沓来的各种失败,蔡元培开始对自己所谓“渊博”的学识产生了动摇,于是他舍弃了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开始大量研读各种在当时被嗤之以鼻的西方书籍。
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法来改变中国。
图为蔡元培书法作品
1898年,蔡元培回到家乡,受绍兴知府和乡绅邀请,做了一家学校的校长。
这所学校叫“绍兴中西学堂”,顾名思义,是一家新式学堂,中西学问皆授。
蔡元培把这所学校视为他新事业的起点:
以教育改变中国。
绍兴中西学堂课程有国语、外国文(英、法文任选),算数三科。据说,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都曾参观过该学堂,甚至有传教士表示愿意担任外文老师,并建议吸纳西洋学子进入学堂。这个绍兴中西学堂,放在那个年代,就是一所妥妥的“国际学校”。
虽然蔡元培后来因为受不了学堂里一大批的“守旧派”老师而再次辞职。但这种中西融汇的教学理念,超出时代的创新,不得不说直到今天依旧让人惊奇。
而后,为了进一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蔡元培又自学过七门外语,四十岁去德国做老留学生,前后五次出国,留学12年。
那时的北京大学,绝非像现在这样享有盛名。
初来乍到的蔡元培不仅没有嫌弃这趟“浑水”,还一来就提出了影响北大乃至整个大学教育界的八个字: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怎么样?这样的概念,是不是听着也特别熟悉,甚至无限吻合如今各种世界一流大学和各种知名国际学校的办学理念?
那一年,才1917。
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带领下,开始进入质的飞跃。
图为:北京大学蔡元培铜像
图源:北京大学官网
图为:中国美术学院
图源:学校官网
1940年,旅居香港的蔡元培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他在喃喃自语的状态中,反复叨叨,留下两句话:
“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在生命最后的几分钟里,这位伟大的老师依然不忘为后人留下警醒,还在想着如何用最好的教育理念,哺育这个民族的未来。
先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长期任教的美国大哲学家约翰·杜威在评价蔡元培的时候说过:“能以一个校长身份能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找不出第二个。”
在今天,这个属于全体老师的节日里,小助手特别想对这位活跃于一百年前,满满国际教育范的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说一声:
元培老师,节日快乐!
对国际教育感兴趣,想要申请国际学校的家长们,欢迎添加升学小助手微信,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学校申请计划,帮孩子挑选最合适的升学方案!
请扫码后添加小助手即可咨询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每天限50个名额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