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刘润:挤破头买学区房,听起来很拼,其实是一种昂贵的偷懒

2021-11-03

关注


《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之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149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了一项调查。


结果发现:61.4%的受访者最关注家长对未成年子女施加过重学习负担应承担的职责,94.7%的受访者期待此法能帮助自己缓解教育焦虑。

从数据来看,教育焦虑俨然已成为全民教育焦虑了,而且大家都是被时代裹挟着焦虑起来的。


从孩子“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家长每一个阶段都在焦虑,形成了“学历军备竞赛”。


这些焦虑都指向了一个现实:择校、竞争。


01

名校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李井奎,曾著书描述父母们对名校的热忱: 

他拿北京举例。一个北京的中产,其毕生的梦想,就是在海淀区买一套房子,让自己的孩子上人大附中。


“把孩子送进重点中学,是无数中国家长的梦!”


是啊,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自己脸面,大家都在竞争,都想享受最好的资源。


很多家长不仅花上千万为孩子买学区房,甚至会付出时间和精力,跟着孩子一起做笔记,比孩子还努力。


如此挖空心思让孩子上名校,孩子中考、高考的赢面会更大吗?


不一定!


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福特经济学教授乔舒亚·安格里斯特,除了研究经济领域外,还多了一个研究课题:教育经济学和学校改革。



这位被中国粉丝称为“安神”的诺贝尔奖得主,通过实验发现:“进入精英中学学习,相比于在普通公立高中学习,并没有使学生取得更为优秀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成绩。”


而且,两批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其成绩、大学入学率、毕业率、就业的选择等方面,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差异。


安神这一研究课题的结论,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他补充道:没有看到什么证据表明,名校本身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因为这些学生来到名校前,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同群效应、高级课程、名师教诲、顶尖的教学设施等等,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有位名校校长曾有过这样的疑惑:“学生们是因为我们才做得好呢?还是学生本来就有那种能力?”


安神的答案是:


不是名校造就学生,而是被掐尖来到这里的好学生,成就了名校。


下图是全国排前15名的重点中学,他们在省内的排名也都位列前三。


这些中学,把全省最好的学生悉数收入囊中。当这些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985、211之后,我们很难说,这是学校的本事,还是学生的本事?


现在突然有一项实验结论,告诉家长们:


“择校”对你的孩子不会起到什么显著的积极影响,估计很多人都不会认同,甚至难以接受。


但教育的成功,不是起跑线的竞争,而是终点线的竞争。不是赢在起点,而是不能输在终点。


其实,教育就像跑马拉松,起点早一点、晚一点,快一点、慢一点,又能对结果产生多大影响呢?


成年人里,有多少人会记得自己小学一年级时的排名或成绩,初中一年级时的排名或成绩?


这些对你的成长有多大影响呢?


大概率没有。


02

回归教育的真正目的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家长会发出灵魂拷问:难道择校和名校就真的没用了吗?


倒也不是,研究和实验是单行线,教育却是多维度的。


对于本就优秀的孩子来说,名校与他们是互相成就;


对于资质平平的孩子来说,择校是救过补缺。


其实,真正决定一个人站在何处的,是他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选择的能力以及保持信心的能力。


对于家长来说,砸重金买下学区房,让孩子享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再盯紧点把孩子逼进重点高中,进而逼进985/211,这些都没问题。


可是,大学期间躺平被劝退的学生,比比皆是;承受不了压力,选择付出生命寻求解脱的孩子,也不是少数。


还记得前阵子刷屏朋友圈的高考状元游安吗?


扔掉了所有爱好、牺牲了所有假期……在“成绩至上”的妈妈的严厉要求下,游安终于换来了一张北大录取通知书。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人生前 18 年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终于可以休息了。但入学后的她,很快遭遇了第一个打击:考试成功的人,真的太多了。


她说:“班里状元的浓度太高了。新疆状元跳起舞来光彩照人,天津状元写得一手好文章。比起他们来,我就是个土鳖学霸。”


更让她受打击的是,身边很多人都拥有清晰的目标、热爱的事情,而曾以考上好大学为人生目标的游安,却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该干什么。


她开始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觉得考好了,也没什么意思。


她感觉自己学够了,于是开始抗拒学习。


如同在报复高中生活一般,游安只去有签到的课,不签到的课从来不去。


这种状态下,成绩糟糕是自然的。


大三的时候,游安得了抑郁症,休学了一整年。


在《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里,游安这样形容当时的自己:“我觉得自己是个垃圾。”


游安的经历不禁让人深思:难道努力读书、成绩优异、考上好大学,错了吗?


当然不是。


人生而不同。


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孩子有艺术天赋,有的孩子更愿意去从事技术型的工作。而适合读书的人,也许只占一部分。



作家郝景芳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上清华北大,清华北大加在一块,一年招一万个学生,我们每年的应届考生八百到九百万,考上的概率是多少?大概是千分之一的概率。


有人说:‘不行,我至少要上一个985、211。’985、211加在一块,每年招生五十万,概率是5%。


你想想看,你的孩子是要多么优秀,才能在同龄人当中占到前5%?这是不是对子女过于苛刻的要求?”

我们要摆脱教育焦虑,就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最真实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只知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掉下独木桥的时候,他又该何去何从?


上不了名校并不那么可怕。


可怕的是,你的孩子没有任何爱好,没有任何特长,甚至对各种新兴起的领域和职业,没有基本的了解,提不起兴趣,也不愿做出尝试。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是最大程度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是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明智选择,学会心怀信念。



03

影响孩子前途的,不仅是就读的学校



举办2021年度演讲《进化的力量》的刘润也认为,比1000万的学区房更贵的,是家里的书房,影响孩子前途的,不仅仅是就读的学校。


他说,自己当初给不了儿子小米1000万的学区房,他能给儿子的,只有两件东西——书与旅行。


当被问到带孩子旅行、读书的意义时,刘润是这样回答的:


探索世界,探寻内心,视野决定胸怀,见识越多,就越会把自己放低,与全世界合作。


在南极,他让儿子看到,冰雪的“城堡”,原来不仅仅存在于童话故事里。


在马丘比丘,他让儿子知道,成人的世界,曾几度充斥着鲜血与杀戮。这个世界曾有一种古老的文明叫印加,有一个辉煌民族叫印第安。


在澳洲史蒂芬港,他让儿子看到了连绵几十公里的沙滩和极美的夕阳,让儿子懂得生命的珍贵和采撷历史的碎片记忆。


在亚马逊雨林,他让儿子看到了食人鱼、箭毒蛙、森蚺、凯门鳄、潜伏在角落里的巨人食鸟蛛、夕阳下的鸬鹚。想让儿子从自然界中,寻找万事万物演变进化的答案。


从墨尔本、洛杉矶、硅谷、悉尼,他带着儿子认真做出每一个选择,然后敬畏它。


他说,你得到的越多,选择放弃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就越不敢往前走一步,就越需要勇气和智慧。


你的一个又一个选择,组成了你的整个人生。


小米3岁的时候,他告诉儿子:

“人最终的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做出选择,就要无怨无悔地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不知道儿子听懂了没有,反正他选择不按时吃完饭,就哭着承担了到早饭前不能玩游戏的后果。”

小米8岁的时候,他在小黑板上告诉儿子获得自由的方式:

“用兑现承诺,挣得信用;用信用积分,换得信任;从信任里面,获得自由。”

他不知道小米听懂了多少,也不知道小米未来会记得多少,却感受到了小米点滴的变化。


比如,在南极,小米的眼睛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第一次说:“如果一件事情的过程我不喜欢,但我知道它的结果是好的,那我还是会坚持做下去!”


他让儿子在一次次的旅行之中,你感受不同国度的文化和环境。他认为,当儿子的眼里拥有更浩瀚的宇宙时,儿子才会带着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走得更远。


他说,比教会孩子如何拼命学习,如何拥有所谓励志人生,更重要的是让他明白:“成功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说道:“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知子花教育创始人曹知子老师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更好的生活。”


深以为然!


让我们以此共勉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