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天才儿子”刷屏!在感动之余,我们也能悟出成功的真相

2022-01-20

关注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杭州日报》那篇“天才儿子”的报道,我在第一时间就看到了。
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金晓宇六岁时左眼被小朋友的玩具枪射伤,造成失明。
虽然他的成绩一直优异,但高中时他不再上学,患上了躁狂抑郁症,也叫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会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
发病时,金晓宇几乎砸坏了家里能砸的所有东西。
但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为出版社翻译外文书籍,十年里翻译了22本书,包括英语、日语和德语书。
而且,每本书的读者反响都非常好。
残疾后又患病的金晓宇,成了一个天才。
02
看完报道,也许有人会将晓宇的天才归结于疾病。
因为报道中提到,金父读到过一本叫《躁狂抑郁多才俊》的书,是美国一名精神病医师写的,里面列举了25位历史名人:贝多芬、梵高、牛顿、海明威……他们终其一生都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承受了超出常人的痛苦。又都是具有伟大想象力的天才艺术家。
也有网友在留言中,对此作出过细胞层面的解释。
不过我更相信,晓宇的天才更多的还是来自于非凡的努力。
金晓宇的父亲介绍,金晓宇用电脑主要做两件事:自学外语、看原声电影。
看外语电影,金晓宇先看带中文字幕的,看懂后,做一个纸条挡住字幕再看。一部电影反复看N遍,直到完全听懂。
这么多年,金晓宇看完了浙江图书馆里所有的外语小说……
说实话,有这份学外语的投入和积累,任何一个人都会有不小的成就。


03
这些日子写了几篇和钱钟书有关的文章,查询了许多资料。
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家,钱钟书固然有着不错的先天条件,但他后天的努力也是令人惊叹。
在《我们仨》中,杨绛曾几次描写过钱钟书读书的故事。
在牛津留学期间,钱钟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了读书上。大学图书馆,市图书馆,书店,有书的地方就有他读书的身影。
在法国一年,钱钟书法文自十五世纪的诗人维容读起,到十八、十九世纪,一家家读将来。德文也是如此。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
钱钟书的清华同学曾介绍他的读书情况:他是一个礼拜读中文书,一个礼拜读英文书。每礼拜六他就把读过的书整理好,写了笔记,然后抱上一大堆书到图书馆去还,再抱一堆回来。
钱钟书的另一位清华同学则回忆,在旅途中,钱钟书居然拿着一本英文字典,手不释卷。据说,读字典已经成为钱钟书的习惯,并深得其乐。
钱钟书的博学,正是来自于这些日复一日的积累。
04
胖子都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天才也是一天一天熬出来的。
谁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变成天才。
哪怕你有良好的基因,哪怕你有其他的契机,也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行。
而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就算成为不了天才,也一定会超过那些不努力的普通人。
那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也许不适合所有的领域,但对于像学习外语这样的事情,肯定是管用的。
不信,你让任何一个英语的“学渣”试试金晓宇的办法,天天看英文剧,不听懂不罢休,把图书馆的英文小说都读一遍试试。
成为翻译高手或许还要靠文学的天分,但成为考试高手,让你在考场上拿到高分,一点问题都没有。


05
看到金晓宇的新闻,我特意又对儿子说教了一番。
我问他当年买的那几本英文小说有没有看完,儿子回答:“没有”。
“如果给你一年时间和足够的经济支持,雅思刷不到8分就鬼子的刺刀伺候,能不能做到?”我又问了一个极端的问题。
“当然能了,其实很多事大多数人并不是做不到,只不过是懒而已。”儿子倒是很坦诚。
其实不是疾病让金晓宇变成了天才,而是这些外因让他更专注于做学外语这件事情。
很多比他健康的人,面临的诱惑太多,自制力太差,成就当然也就更低。
金晓宇能够成为“天才”,一是离不开父母的爱。他的父母哪怕家徒四壁,哪怕身心俱疲,也是50年如一日,小心翼翼陪伴着他,呵护着他,使他在发病的间歇,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二是离不开金晓宇自身艰苦的努力。他的才华,不是来自于大脑细胞的奇妙变化,而是来自于知识的厚积薄发。
而父母的爱和孩子的努力,不正是每个人成功的法宝么!
从这一点上讲,“天才儿子”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家庭的榜样。
希望金晓宇能够康复,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他的故事中汲取营养。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