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看完这个素质教育的样本,你会发现素质教育有两个绕不过去的槛

2022-04-12

关注

01
第一批经历“素质教育”的孩子怎么样了?《人物》杂志官方账号以此为题进行了报道。
在著名的北京十一学校,纪录片《真实生长》用十年时间,选择了三个有不同性格、不同家境的高中生,记录了十一学校的素质教育改革。
个人感觉,十一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北大附中的模式差不多,都是主张自由、平等,实行走班制,有海量的选修课,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但纵观整篇报道,有两个关键词始终挥之不去,也许,这两个关键词,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绕不过去的槛。
02
第一个关键词,是“高考”。
不管是十一学校还是北大附中,都只是把素质教育的尝试放到了高中的前两年。
到了高三,仍然要开启高考模式,紧张的时间安排,不断地刷题、考试,和众多的“高考工厂”没有太大区别。
在当下,没有高考成绩的学校,素质教育搞得再好,也算不上是一所好学校。
所以,即使是搞素质教育,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高考,而赢得高考的最佳手段,仍然是考试和做题,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
03
第二个关键词,是“阶层”。
面对自由式的素质教育环境里学生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三位主人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有两位来自中产阶层的家庭,他们面对学校提供的环境和资源,如鱼得水,找到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向。
而另一位,则是选择了应试教育模式,每天三点一线,浪费了学校优越的环境。
至于原因,其实很简单,前两位出生在中产之家,早就完成了阶层跨越,有着强大的家庭后盾。
而最后一位,母亲下岗,父亲是一名检车员,只是一只脚跨进了北京,经济基础薄弱,自己这一代还承担着人生积累的重任。
她对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的需求,比其他同学更迫切。
04
理想的素质教育,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从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然后因材施教,因兴趣施教。
但这样做不能忽视一个前提,就是出路。
如果学生们最终的出路只有高考,那么,素质教育就不是一个学校的事情,更准确地说,不是中小学的事情。
而在当下,高考还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这一模式将长期存在。
所以,素质教育也只能是在高考框架下的素质教育。
十一学校之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同时仍然能保证高考成绩,我觉得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学校在招生的时候是“掐尖录取”,每个学校的学霸,才有资格进入这所学校。
这些学霸,无疑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如果只是平均水平的普通生源,恐怕只靠高三年级一年的拼搏,很难赢得高考。
05
另一个,“你是谁”最终决定了你选择什么样的教育。
我们都欣赏谷爱凌接受的教育,但我们也得承认,人家仅仅在滑雪上的教育投入,就高达几千万元之巨。
英达儿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冰球,现在是中国冰球队的主力,但连英达都承认,自己要努力挣钱支撑儿子高昂的费用。
那位在十一学校里搞应试的同学看似不合时宜,实际上无比正确。
她按部就班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现在进入了银行工作,开始经营自己稳定的小日子。
可以想象,若干年后,她的下一代,会和她的中学同学们一样,去尝试素质教育。
作为家长,她会底气十足地告诉孩子,你去折腾吧,如果考不好可以出国,将来挣不到钱,我们养你!
06
素质教育确实很好,也是教育的大势所趋。
但高考的指挥棒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考试成绩。
同时,素质教育也因人而异,学生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不在乎高考,不在乎谋生。
“高考”和“阶层”,或许是我们在搞素质教育时,绕不过去的两个槛。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