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7发布于山东
近日,一名教师在贴吧留言称,每学期考核量化,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的得分都是的。在最近一次的职称评审中,这位老师因缺少一项年度考核“优秀”指标,无缘高级职称申报。对此,他耿耿于怀,并发出质问:“优秀”名额都被管理人员“霸占”,合理吗?
一所学校如果长期以这样的方式考核,无论教师多么努力工作,都很难得到“优秀”,进而影响晋升职称及绩效工资发放。这样一来,教师还有积极性可言吗?
出现这种情况,与某些学校考核量化时较高的岗位加分有关。比如,一些学校的考核方案明确规定,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等分别享受20分左右的加分。总分100分的量化考核,仅这项加分就占了五分之一,与普通教师拉开了距离,教师获得三项业务荣誉也顶不上管理人员的这一项加分。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付出较多,对学校的贡献也较大,理应有所照顾,但不一定采取加分的方式。另外,学校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良莠不齐,并非个个都干得好,在考核中也当有所区分。学校办学不是仅靠学校管理层的力量,如果没有普通教职工的努力,管理者就成了“光标司令”。因此,“优秀”指标也应向一线教师倾斜。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潜能和善意。学校管理者要做的是,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释放教师的潜能,并想尽办法为教师谋福祉,而不是与教师争名夺利,让自己成为特权阶层。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只有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尊重、理解、信任教师,教师才能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才能倾注全部精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曾说,没有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其实,解决这一问题并非难事。学校在量化考核时,可对不同岗位的人员分层、分级考核,制定不同的量化考核方案,如中层干部考核方案、班主任考核方案、教研组长考核方案、专任教师考核方案、教辅人员考核方案等,并将优秀指标分配到不同的岗位,让每个人都有获得“优秀”的机会。如此,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活力。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