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科普|古今“红月”挂穹苍

2022-11-15发布于北京

关注


千年等一回







2022年11月8日(星期二)傍晚,月全食与月掩天王星同时出现的景象,以“红月亮”响亮的名号,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被疯狂刷屏。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表示,“过去几年,虽然也发生过几次月全食,但在我国要么不可见,要么看不到全过程。而这一次,我国东部地区能够看到月食的完整过程,中西部地区可见‘带食月出’,也就是月亮在升起的时候已经处于月食状态了。”

本次月全食还会给我国公众带来一个“福利”——在全食阶段会发生一次月掩天王星的现象。很幸运的是,这次月掩天王星的掩食带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多人将会在家门口目睹‘红月亮遮掩天王星’这一罕见的天文趣景。

“血月” 的由来







月全食,指的是太阳、地球、月球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地球在中间,整个月球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此时月球表面会呈现暗红色,这就是“血月”或“红月”的由来。

月全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其中食既到生光为全食阶段,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红月亮”。

“在全食阶段,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中,理论上我们月亮应该‘消失’,但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的光反射回来经过大气层时发生了折射,所以我们能看到月亮。”

但是为什么是“红月亮”呢?

虽然发生了光的折射,但并非所有频率的光都能被我们所看到,“太阳光中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被折射,因此我们看到了变暗的‘红月亮’。和日出、夕阳形成原因相同,由于贴近地面的缘故,折射的光大多是波长较长的红光,因此我们看到的朝霞、晚霞都偏红色。”

古人眼里的 “血月”







“一轮红月映晴空,落霞苍茫见晚风”,“旷宇星移遮日炎,冰轮色染挂铜红”,“起看冰轮粉面雕,宛如红珮衬青瑶”,“许是嫦娥持练舞,犹疑后羿放灯红”。古人将他们眼里的“血月”以诗词记录,那有人会问了,他们是怎么预测月食到来的呢?

其实,中国是最早记录日月食的国家之一,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不少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录,此后历代也都有官方观察并记录日月食的传统。

1973年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出土牛骨上刻有“壬寅贞月又戠”的文字,这是商代实际观测月食的记录。据推算,此次月全食出现在商王武乙时期,时间为公元前1173年7月2日。


古代发生日月食时,通常会有一套系统的救护活动,以此来攘灾拯救君王。从汉代时起,天文学家就能够借助于交食周期和日月位置的来简单地推算预报日月食发生的时刻。所以在日月食发生之前,人们就已经大致知道,以便提前应对。

虽然日月食的原理并不复杂,但由于太阳和月亮在天空的视运行速度并不均匀,所以日月食的预报在古代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问题。在汉代,人们通过计算,基本已经能够判断日月食发生在哪一天。到了唐代,日月食的预测误差已经在几个小时之内。到了元明时期,日月食的预测误差基本控制在一刻至两刻左右,清代的误差则进一步缩小到一刻以内,预报已经相当的精确了。

在明朝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下令改革历法,一方面使用改良自元代授时历的大统历法,另一方面组织翻译西域的回回历法,这两种历法中都有明确计算日月食的方法。当时的日月食推算有着固定的程式和步骤,需要通过几十步严密地计算才能得出日月食发生的具体时刻和食分。

到了明末,大统历和回回历法推算日月食的误差越来越大,于是在崇祯年间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历法改革。这次改历,在徐光启的主持下以及在来华传教士的协助下,开始尝试采用西方天文学,并且组织编撰了系统介绍当时西方天文学知识的《崇祯历书》。然而,在改历之初,中法和西法的日月食预报较量中,西法并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以至于《崇祯历书》的编纂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崇祯皇帝才下令,“朔望日月食,如新法得再密合,着即改为大统历通行天下”。随后不久,明朝政权便告覆灭,历局上下苦心完成的新历最终让清朝坐享其成。
到了清代,虽然皇帝们已然明确了日月食的成因,知道它们的发生其实有着“定数”,但日月食救护这一礼仪并未因此废止,反而得到继承并发展到规模空前的程度。



透过天文望远镜,去欣赏那一片星辰大海;运用天文学知识,去探索浩瀚宇宙的形成,去预测更多即将出现在穹苍幕布上的奇幻景象。

如果你也想探索更多关于天文学的问题,欢迎你加入TABS创新实验室定制科研【1V1指导】天文物理学科方向,开启科研之旅。


想要了解项目详情

请添加顾问老师咨询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