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双减”落地一年半,学生明显拉开差距,原因竟是这个?国际学校也适用!

2022-12-12发布于广东

关注


大家好,我是选校君。


“双减”落地一年半了,学生们有什么变化?


选校君有个当班主任快十年的朋友说:“原来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现在已经拉开了差距。这时候就能看出家庭教育的区别了。”


可一年多过去了,还是有家长对减出来的时间该干嘛,选校君强烈推荐:阅读。


“双减”只是减去低效的刷题模式,并不是就此躺平,“减”出来的时间,除了给孩子适当增加些玩耍、运动,其它还是学习,但是学的东西更多元,学的方式更高效,目标从单纯应试转化为培养面向未来的人。


每个孩子的具体培养方向都不同,但需要培养的底层架构是共通的,终身学习力、思考力、良好三观……在任何时代都有价值。


而这些,正好是阅读可以给予孩子的。


无论是公立体系学习的学生,还是国际教育体系的学生,抓阅读,现实点说就是一项“稳赚不赔”的教育投资。孩子读过、讨论过的每本书,都将转化为孩子终生受益的底层能力。

抓阅读不是急着买书,也不是寻找阅读方法,我们得先建立对阅读的基本认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法。


比如,阅读的目标是什么?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阅读素养测评的标准是:


对文本信息的观察、想象、探究、理解和表达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具备参与社会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独立评论能力的未来公民。

要实现以上阅读目标,孩子需要读哪些书,怎么读,需要先建立阅读的基本认知。



图画书【绘本】【0岁+】



英文中图画书是Picture 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依靠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用图文合奏的方式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从出生,最早接触的书就是图画书【绘本】。


有些妈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疑惑:“看上去薄薄的一本书动辄好几十元,没多少文字,孩子不到两分钟就翻完了,又不能用来教认字,究竟有什么用呢?”


看完下面两点,你或许会对图画书【绘本】有更深的理解:


1、美的感受。


好的图画书,至少包含了两种美:插画之美和语言之美。

很多经典图画书就像一座小小的美术馆,书中插画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作品,他们的绘者都是经过专业学习,有着深厚艺术功底的大师。


▲《小黑鱼》

泷平二郎【日本剪纸艺术创始人】的《魔奇魔奇树》,新颖的版画形式呈现出充满童话色彩的魔幻景象。

▲《魔奇魔奇树》


范奥尔伯格的《陌生人》,层层交叠的彩铅编织出细腻的色彩和纹理,将秋天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眼前。

▲《陌生人》


孩子翻阅这些书,就是一种美的熏陶,美感的提升,在观察与想象图画中迈入艺术的门槛。


除了插画,语言之美也是图画书创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看似简单的文字,都是作家们经过无数次打磨才最终敲定!


2、思想的交流。


好的绘本还有个特点,就是作者传递的内容,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平视,是思想的交流而非说教。


孩子的三观和认知的建立都需要从成人处获得经验。但人际关系怎么处理、情绪怎么处理......这些都不是教科书能给的,也极少有厉害的成人能用契合儿童的方式教会孩子这些东西,图画书却借助精美的插画和有趣的故事做到了!


当然,图画书的价值绝不仅仅这两点,一本好的图画书制作过程复杂而漫长,单是作者的创意、构图都耗费不少心血,有的甚至长达几年时间精心打磨,其带给孩子美和语言的感知、思想的力量,难以用物质衡量,几十元真不亏。



桥梁书【5岁+】



桥梁书作为孩子阅读过程中比较特殊的过渡类书籍,可能有些读者还不熟悉,千妈先做个简单的科普:


桥梁书(early chapter book),是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一种图书类型,是为孩子从“依靠大人阅读”向“独立阅读”过渡搭建桥梁的读物。


基本上,有一定识字量的小学低年级孩子都可以介入桥梁书,为后面的文字书阅读做准备。


桥梁书和我们前面讲到的图画书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狗狗会哈哈笑》


上面这张插画就是典型的图画书,图为主字为辅,而且图和字是高度融合的。

文字明显增多,图不再是主角,而是成为帮助孩子理解文字的工具。从故事完整性来说,桥梁书的内容也比图画书多,情节更复杂。


这一切,都是为孩子自主阅读搭桥梁,因为孩子识字量不多的时候,直接从图画书过渡到文字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有了桥梁书,就好比学游泳有浮板、学骑车有辅助轮。




虚构与非虚构类读物【6岁+】



当孩子经过桥梁书的帮助,迈入独立阅读时,回接触到大量的虚构、非虚构类读物。


首先,来看看虚构与非虚构类读物如何区分。


说到虚构、非虚构阅读,很多新手爸妈可能比较陌生,因为我们对童书最常见的说法是绘本、儿童文学、科普、漫画......很少谈虚构和非虚构。但一些大型出版机构和欧美图书界都会用虚构和非虚构分类。


虚构读物就是作者以想象为基础创造的作品,人物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也是虚构的。


比如儿童文学《柳林风声》、《绿山墙的安妮》这样的经典文学,戏剧诗歌神话等,都是虚构类读物。

虚构读物能影响心灵,把握做人大方向。有家长觉得,孩子读多了虚构的文学作品容易多愁善感,却忽略了“感”其实是人很重要的能力。


一方面,“感”与三观紧密相连。经典优秀的虚构作品,虽然是虚构,但作品里的人物、情节、生活环境、情感,无不真实反映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展望,往往也都有立得住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弥足久远。


随着物质越来越丰盈,人们对基本生存的诉求降低,反而更看重精神上的满足感,孩子将来有没有感知幸福的能力,离不开早年三观的打底!

▲《柳林风声》


另一方面,“感”所代表的移情能力是领导者和企业家必备品质之一。


早在2013年,一项有影响力的研究就发现阅读文学作品能提高阅读者的移情能力。当我们阅读故事时,我们感受和理解着不同角色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与情感,这让我们更懂人性,能更加成熟地处理与人相关的事务。


什么又是非虚构读物呢?


就是基于真实事实和信息的作品,它们是客观的。

比如一些硬科普,DK的百科书和我们之前分享过的科技杂志《万物》。

▲《DK儿童人类历史百科全书》


还有纪实类人物传记、历史地理、人文社科哲学等书籍。


非虚构读物主要指向现实,讲述世界万物运转的秘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科学原理与技术发展的。帮助孩子窥见真实的世界,了解人、社会的发展轨迹。


阅读非虚构作品,孩子能学会基础学术研究的方式,培养科学人文精神,未来生存需要一技之长,这个一技之长更多是以科学、人文知识为基础。


这些事看似离我们的孩子生活很远,但它是这个世界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孩子了解越多,格局就会越大,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加深入全面。


目前加强非虚构阅读,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趋势。最明显就是中高考语文中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开始大量使用非虚构素材,强调考察孩子的科学、思辨能力,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



小学后孩子进入文字书,阅读量会成倍增长,这时候就尤其要注意阅读均衡,不能只读虚构作品也不能只读非虚构作品。

家长需要“查漏补缺”,看看自己孩子平时读了哪些书。如果虚构读物占比很大,那你就得给孩子适当补充些非虚构读物,培养其科学人文、思辨精神,如果孩子读硬科普多,那发展三观,为心灵注入力量的文学作品就得加上了。



选校君有话说



本篇文章看似是给新手妈妈很实用,其实对孩子已经读小学高年级甚至已经读中学的家长也有用处。


读完这篇文章,大致知道孩子需要读哪些书的基本逻辑,这些书又在他/她的成长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随着孩子成长,阅读的增长,原则是不变的。


在即将到来的寒假,有目的的跟孩子商量制定一份阅读清单,一起立个flag,两个月后一定收获满满。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