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一场新冠,带走多少老人:人生最大的“生死”之课,该怎么教给孩子?

2023-01-11发布于北京

关注


近些日子,各个科研机构、研究所、高校都有不少讣告发出来,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院士、老领导、老干部因新冠导致基础疾病加重,离开人世,令人惋惜。
刷社交网络,阳康后的猝死事件频发:做普拉提运动猝死,打羽毛球猝死,危重者血氧饱和度低猝死,白肺猝死,连洗澡都可能会猝死,甚至还有新闻说北京已经来不及烧,要去天津烧了……
身边听到的“离世”也有很多:朋友的同事、同学的姐夫、爸爸的好友、老家年纪大的老人......医院呼吸科人满为患,殡仪馆火化排队排到半个月后。
小到刚出生几个月的baby,壮如30岁无任何基础病的青年,大到身体硬朗的百岁老人...作为人的一生,以一种非常简略仓促的方式,结束了。
“不知生,焉知死”,生命的真谛,需要我们慢慢去领悟,而死亡的奥秘,却需要教育的启迪。
死亡教育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课。如果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那么人生最大的“生死”这一课,又该如何教给孩子呢?
你和孩子谈论过死亡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对死亡这个词很忌讳。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在很久以前中国对死亡这件事就喜欢避而不谈。

就连买楼大家都不喜欢4楼和18楼,4的谐音是“死”,18楼就代表着18层地狱。认为跟死相关的一切事情都很不吉利。

《人民日报》去年发布了一条视频,采访者问10后的孩子,“父母会和你谈论‘死亡’的话题吗?”

结果,90%被采访的孩子都表示,从来没有谈论过死亡话题。


面对孩子关于死亡的提问,家长们也总是以一些善意的谎言来回答,

“他们去了一个非常幸福美好的地方”
“他们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看似在保护孩子,实际上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容易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

孩子们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必然不会懂得生命的意义。

很多孩子出现自伤自杀行为,尤其近几年,青少年自杀率更是逐年增高,这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并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以及正确的生死观,以为死亡意味着解脱,死亡意味着再也没有烦恼,因此会轻视生命。

这些悲剧也给了我们家长一个警示: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死亡教育,刻不容缓。

家长别避讳

这样和孩子解释最好


近日一位8岁的小男孩,在自己变阳后,给同学发消息表示:“记得给我埋葬,来我家吃席。”妈妈觉得好笑,便把这一幕录了下来。

妈妈王女士介绍说,孩子平时挺幽默,在高烧状态可能觉得自己要“去了”,便给同学发了这条信息。后来家人告诉他不让摆酒席,男孩还很失望。


小男孩的举动可爱、好笑,又非常勇敢。同样勇敢地还有他的父母,他们并没有责怪孩子谈起死亡,甚至让别人来吃自己的席,而是接纳孩子的举动,还认真地告诉他现在不让“摆席”。

虽然这是男孩成长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在8岁生病的过程中,他“有幸接近死亡”,了解“死亡”,这一点要强于大多数的孩子。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时认为:

在2-7岁时,孩子对死亡产生的焦虑既是短暂的,又会一再发生。孩子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因为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无法想象出来的,他们害怕的是分离,害怕被抛弃。因此在孩子的这个阶段,我们跟孩子谈论死亡时,首先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在9-18岁时,随着孩子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飞速发展,逐渐对死亡有了更成熟的认识,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并且不可逆的,且是永久性的。这时家长应该摒弃那些童话的谎言,理性地教导孩子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生命有限,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引申到对价值感及生命意义的追求之上。

那么,如何跟孩子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指导呢?

不避讳跟孩子谈论死亡,坦诚交流

当孩子面对亲人离世,最好不要用“TA去了很远的地方”、“TA飞到天上守护你”的方式去解释。

对于朝夕相处的亲人,孩子有着强烈的依赖,又很容易对死亡产生“恐惧”与“误解”,那些例如“奶奶睡着了”“奶奶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样的解释看似容易被孩子接受却不可取,都会让孩子有所期待,期待有一天亲人回来,而总有一天孩子会发现自己被“骗”了,不但会失望 ,还会对父母的承诺产生怀疑。因此,不要避讳跟孩子谈论死亡。


北大心理学教授李松蔚曾经说过:

“你有没有想过死亡,并不会改变它未来出现的概率,而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却足以影响你当下的生活。有时候,想一想它,谈论它,也许反而是有帮助的,他会让我们觉得有些事就算发生了,不见得就是世界末日。

坦诚、开放的交流能帮助他们解决认识方面的不完整和不恰当,摒弃脑中不好的想象。可以跟孩子翻阅照片,讲述逝去亲人的故事,让他们了解到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时段和过程,并且清明节可以带孩子扫墓,让孩子了解到我们本来就是“向死而生”的单向旅程,认知到死去的人虽然不在了,但还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祭奠与怀念。


借用宠物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的规律

宠物相对于人类的寿命是极短的,养宠物也是通过让孩子直面死亡的方式,提前学会理解并接受生命的规律,去适应并坦然面对生命的离开,从而懂得如何对待生命、珍惜生命的可贵。

同时,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能在表达情绪后得到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离世时就较能从容面对。


通过优秀的影视作品、绘本等帮助孩子理解死亡

国外的家长会对孩子很直截了当的谈死亡,不会用宗教和传说来解释死亡这件事情。

比如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会开设别具一格的“死亡课”

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

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

家长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电影、陪孩子阅读绘本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死亡。

2017年以死亡教育为题材的美国电影《寻梦环游记》广受观众关注与好评。


死亡本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但是该电影却为大家轻松地讲了“死亡”这件事情。并且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

死亡是每个生命无法避免的事,我们应该坦诚面对。

父母应保持积极态度,正向引导,让孩子从内心接受生老病死的客观事实,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学会好好地告别。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