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流浪地球,精神不曾流浪!移山精神,文明不曾流浪!

2023-02-06发布于北京

关注

最近两周,TABS 收集了周边不少电影爱好者和热爱天文探索的同学观看《流浪地球2》的心得体会,在他们天马行空的设想中,总结出了以下的一些热议看点和问题。


2019年,名不见经传的《流浪地球》在竞争激烈的新春贺岁档中与三部重量级喜剧厮杀,最终成功突围,一度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二名。彼时,影迷们将其亲昵地称为 “小破球”。


四年过去,“小破球” 完全支棱起来了!!!


在上映首日,《流浪地球2》一路狂飙,打破22项影史纪录,迄今已突破10亿大关,领跑春节档。在豆瓣开分影片中,《流浪地球2》也以 8.3 分排名第一。


《流浪地球2》2023年1月24日豆瓣评分


原著中,“流浪地球” 计划具有宏大的世界观与对未来厚重的想象。刘慈欣给原著赋予了一种冷峻而疏离的气质,在人类种族的绝对生死存亡面前,个人叙事被抹去,爱情、亲情都黯淡衰败了。  


但《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是在星系存亡的物理问题上,用个体与种族的微观叙事,给这个史诗般的故事增添了无边的浪漫和无限的感动,最后抵达人性温暖良善的一面。


“小破球”,硬核了

如果说,《流浪地球》是谨小慎微地敲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那么《流浪地球2》则是真正自信、自在地翱翔在想象的天空之中。


无论是不输国外的电影工业硬核的视觉特效、“太空电梯” “引爆月球”等科幻情节,还是诉说人类、文明与爱的柔软的文戏部分,都能感觉到全面的提升。


从故事发生时间顺序看,《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的前传,设定在太阳危机发生的初期。由于太阳持续膨胀,整个地球将在一百年后被吞没,太阳系也无法幸免。


于是,人类成立空前的联合政府,提出了数十个危机应对计划,最终移山计划被选定,也就是流浪地球计划的前身。人类规划建造万台行星发动机,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太阳系,开启前往新家园的流浪之旅。


但这一趟前途未卜的太空旅程,注定是艰难的。电影在173分钟里,充分展现了各种科幻奇观。



对比两部电影的科幻场景塑造,显然历经四年打磨的《流浪地球2》要更成熟、更大胆,也更细腻、更经考究。


根据导演郭帆的讲述,幕后团队共搭建102个科幻类主场景。5310张概念设计稿,9989张分镜头画稿,制作超过6000镜视效镜头,以及95000件道具、服装制作……“我们现在基本上能想到的道具都能做出来”,这种底气,代表着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进步。


另外,团队还特别邀请20位科学顾问组成专家团队,与导演一同创作十几万字世界观,让《流浪地球2》的故事更扎实、更令人信服。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敲,这才让想象变为现实。


刘慈欣的偶像、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曾给科幻下过一个浅显易懂的定义:“科幻是可能发生的事情——但通常你不会希望它发生。” 科幻作家常常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没发生的陌生场景巧妙变成人们觉得有可能发生的事物,并身临其境地产生情感波动。


影视化创作的难点同样在此。


《流浪地球2》从头到尾紧密地安排了方舟号空间站遇袭坠毁、移山计划卫星发动机点火测验时遭遇太阳风暴、三步解决月球危机等情节。


每一步都惊险无比,挑战重重,但每一步都表现了可能发生的合理之处,有的是因为政治意见分歧而引发的恐怖袭击,有的是因为宇宙环境的瞬息万变,有的则是因为人类社会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人类在现实社会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在科幻世界里并不会因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就能迎刃而解,相反会因为技术进步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这种从现实中滋生的威胁与紧张感,让这个关于未来的故事更具逼真感。


电影里的细节,现实中的我们能实现吗?


1. 行星发动机造得出来吗?

影片中,人类计划给地球安装上万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 “流浪之旅”,这些发动机依靠重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长期研究核聚变能源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介绍,核聚变反应是将两个原子核重新结合,生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其间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利用这一能量推动地球,原理上是说得通的。”


然而实现重核聚变绝非易事,重核聚变是采用硅等元素作为聚变原料,这样的聚变首先要克服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越重的原子核所带电荷越多,越难以产生聚变。“我们当前广泛研究的可控核聚变均采用轻核聚变。”王腾说,其聚变原料氘和氚是自然中最轻元素——氢的两个同位素,相较重核聚变而言更容易实现。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王腾告诉记者,可控核聚变是目前世界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经过全人类70余年的共同努力,核聚变研究已从实验装置进入实验堆和工程堆“章节”。“让聚变能推动星球旅行可能为时尚早,但点亮一盏灯大有希望。”王腾说。

2. 量子计算机真的无所不能?


电影中,拥有超强算力和自我意识的量子计算机550系列让人惊叹。“很显然,它已经是一台优秀的通用量子计算机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组秘书长郭国平教授认为,未来量子计算有望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学术界把量子计算发展分为“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 “实现专用的量子模拟机” “构建可编程通用量子计算机” 三个阶段。

一位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知名学者表示,目前国内外量子计算机研发已实现第一阶段目标,达到第二阶段目标是当前学术界主要的研究任务,距离科幻电影中所展示的应用至少还需要10年到15年左右的时间。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的光量子干涉实物图。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3. 太空电梯的关键是什么?


电影中,高耸入云、连接天地的太空电梯运行场景震撼。“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找到合适的材料用作电梯的缆绳。”长期研究新型材料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管庆方认为,“太空电梯”代表着人类对材料极限性能的追求。

一根合格的太空电梯缆绳需要具备如下能力:首先强度足够大,其次需要考虑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服役性能。

“人类将不断突破材料的极限性能,发展全新的材料。”管庆方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的新材料“碳弹簧”(新华社安徽分社 制图)


4. 机器狗啥时能真正进入生活?


电影中,智能机器狗 “笨笨” 憨态可掬,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小平认为,其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活跃在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

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展示的一款面向家庭场景的仿生机器狗。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目前,人工智能还未能真正完全以人的姿态参与你我的生活。但是,学习能力、感知能力乃至决策能力在一些机器人身上已有体现。陈小平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有没有可能、有没有必要采用和人的智能一样的工作原理?这对人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移山的中国浪漫

整部电影中,数字技术的线索贯穿其中,并为续集埋下伏笔。前期是数字生命派对于移山计划的验证计划发起攻击,后期则是浓墨重彩地借由数字技术的发展来探讨人类生命的价值。

《流浪地球2》剧照


跟第一部相比,《流浪地球2》的人文气质与思考深度显然要更甚一筹。郭帆表示,第二部的故事的确尝试再往前迈了一小步,更接近所有科幻片的母题,即人与技术的关系——数字生命。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被各种虚拟的数字技术包围了,开始虚拟化。假设未来有一个临界点,虚拟化到一定程度时,人工智能就会介入,它们会拥有自主意识和智慧。那时候,我们定义的‘人’和它们定义的‘人’就可能会不一样,到时,‘人’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不过百年,全体人类却要凝聚百代人的意志,来共同执行这个恢弘无比的星际移民计划。而且人们不再是乘坐航天器求生存,是要带着自己的母星流浪,这趟旅程注定漫长而沉重。


在电影里,中国政府是移山计划的坚定推行者。对于找到2500年后的新家园,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先生这样回答:“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我相信会再次看到蓝天,鲜花挂满枝头。”


对于从农耕文明走来、心存安土重迁观念的中国人来说,带着地球走,凝结着千百年来的故土情怀,也带着独特的中国浪漫。周喆直的话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愚公移山寓言中愚公的精神:“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周喆


移山精神,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文明中的一部分。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五千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包容兼蓄的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并在一代代传承之中丰富、成长。在延续文明火种的过程中,离不开人与人、种族与种族之间的互助、团结。正如一万五千年前那根断裂后又愈合的大腿肱骨,蕴含着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生存的希望。


每一次做出的选择,或许很难用公平去评价。只不过是,危难当前,唯有责任,唯有大义,唯求希望。


流浪地球,精神不曾流浪!移山精神,文明不曾流浪!‍‍‍‍‍‍



面对浩瀚宇宙,人类一直都是渺小的。随着科研的层层深入,我们在心生敬畏中,又与它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如果你也想探索更多关于天文学的问题,欢迎你加入TABS创新实验室【小组科研】天体物理学科方向,开启科研之旅。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