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我们的空虚,为何如鬼魅般挥之不去

2023-03-13发布于山东

关注

  //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被囚禁于钢化玻璃笼子中的百灵,被关押在钢筋水泥监狱里的战俘。

——题记 // 

1 现代社会最大的精神瘟疫——空虚

二月初,《读库》主编表示:一次活动中,我向观众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现在抛开现实条件的限制,让人们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想干什么干什么,你想当乔布斯,想当拜登,马斯克,背后操纵的世界军火商等等等,都可以。

 “然而面对这个问题,小朋友们非常积极地发言,说自己想当科学家,当总统,当厨神……

然而大部分的成年人,甚至是本应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都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个人的事业规划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都是比较奢侈的。

其实在今天,很多人不仅不明白自己以后要怎么走,甚至不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在为什么忙东忙西。”

      其中,一位宝妈表示:“我现在利用带孩子的时间学ps,其实,我并不是很想做设计类工作,但是总是想在空余时间做点‘正事’才安心,不然我可能就会陷入无所事事的恐慌中。”

 主编委婉的点出了一个可悲的事实:现代性的空虚,已经从兴起于本世纪新兴小资群体中的“小感冒”,恶化为无时无刻不在折磨这个时代所有中上层人士的心理瘟疫。
基础教育和科学常识的普及,摧毁了几千年来根植于社会中的“迷信”,道德教育的全面加强,改善了本世纪初道德沦丧的恶劣社会风气,经济趋向于稳中向好让努力贬值,盛极一时的鸡汤文没了市场,某著名媒体的“好好干,日子会更甜”被全网嘲讽。

神圣感,功利心, 致富梦,被现实消灭之后,每一个人的心里只剩下了无法排解的空虚和孤寂。
像是一片被大火焚烧过的草原,只剩下了布满砂砾的荒漠。
底层大多数选择了投入廉价娱乐的怀抱之中,享受鸡毛蒜皮小事带来的新鲜感和短视频,游戏,小说等活动带来的充满工业味道的愉悦

 而其余阶层的人,无一例外地陷入了绵绵不绝的焦虑,空虚,和躁郁的漩涡之中。


2 为何如此多的人感到空虚

导致我们感到虚无的原因有很多:传统宗教和宏大叙事的崩塌,社会成员的原子化。。。。当然,这些对我们这些渺小的个体来说都过于庞大了


其实,使得我们感到空虚的最大因素就是“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间的差别。


网络向我们展示了无数的飘渺但诱人的信息和虚像:月薪三千转行报班学python年薪十五万,白领靠着下班做自媒体财富自由,全职太太玩小红书挣出一辆车。。。。


诸如此类的信息悄悄地把我们自身的形象贬低地一文不值。然后又有另一群像是他们的同伙的人告诉我们,我们值得拥有更好的(实际上暗示我们现在不够好,甚至很差),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要进步。


我们不断地接受着这些信息,脑中也浮现出自己成功时的光辉形象。


人总是靠着幻想驱动,并把这种幻想称之为期待。不甘平凡是励志演讲的高频词,也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而这种幻想则成了使人灵魂窒息的绞绳,它有两种形式让人窒息:一是不断地贬损你,让本身还算不错的你自己厌恶自己,让你自卑,莫名的自惭形秽。


另一种是驱使你朝着一个实际前途可能并不光明的目标前进,驱使你执行一个严苛到令人咋舌的时间表,让你每一秒不学习不进步的时光都产生“我在浪费时间”负罪感。进而剥夺掉你生活中大多数除了成就感以外的快乐。


最后你在一两个月后,或者因迟迟见不到努力带来的积极反馈,或是因为精力不支,选择了放弃。而后又为自己的“不自律”而懊恼或不走运而怨天尤人。


最可怕的是,有可能,当你成功取得了你梦寐以求的东西后发现自己还是那个自己:转了行收入也没多少提升,考了证也没什么用。然后陷入绝望。


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会把人引入空虚的深渊。


很多时候我们会问自己


活着有什么意义?


努力工作有什么意义?


上班上学有什么意义?


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本质上是:


既然无论如何,我成不了我理想的样子,我所做的一切有什么意义?

若理想与现实过于撕裂,那么空虚感就会从裂缝中爬出来。

3 如何对抗虚无

     1,适当的评估自己实际的才华。如果当你尝试学编程后,发现自己怎么学也学不明白,或者看一本名著时怎么看也看不下去。你真的有必要考虑是否要停止他。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天赋点上限,在我们大学毕业时就已经决定了。有的人擅长绘画,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擅长沟通,有的人擅长手工。


     高数及格都难的人,去学数据分析可能会寸步难行,从小没画过几次美术画的人,去做美工大概效果事与愿违。


当你做一件事情毫无乐趣,甚至感到痛苦时:


如果是为了充实自己,那么可以尝试一下别的事情,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点。


如果是单纯为了挣大钱和出人头地,那你要做好即使付出再多也毫无收获的心理准备。


能够发现自己擅长的东西也是一种本领。



2,放平心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之辈。过分的觉得自己很独特,自命不凡,往往时间很可悲的事情。


消费社会给每个人都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自我。但是人和人之间的眼界,身上的资源,能力,毕竟是有差距的。


你也是宇宙的孩子和街上的石头,绿化带里的野花没什么两样。


石头不能变成金子,野花也没法长到天上。



你也有你自己的上限,不要太逼自己,更不要固执的相信:我们必须主动接触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的事物,才能更加优秀。


3,相对于成功,可能你更需要一个朋友。


哔哩哔哩up主赛买嬉皮说过:“如果你永远活在准备生活的阶段,那你实际上从未生活过。”


一个游客若是总看着天际处的山影,却忽视了脚下的青石板,膝盖旁的野蔷薇,身边的劲松,反而领略不到美景。


或许,思考一下,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渴望成功,而是希望有精神寄托去填满我们的内心,不至于让她空洞。


法国作家霍姆斯说过:名声是元昧的向日葵,戴着一顶华丽而俗不可耐的金冠;友谊则是鲜润的玫瑰花,瓣瓣散发着沁人的芳香。


其实,相比于一味的追求成功,友谊可能更能给我们的内心带来抚慰,适当的扩展下自己的人际圈子,找到互相欣赏的人。可以为我们的灵魂开一扇窗户,让世间的光亮照进来,微暖我们的心田。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