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主张“节俭办丧事”何以被指责为“不孝”?

2023-05-30发布于山东

关注


子女对父母的孝体现在父母“生前”还是“死后”?武汉的潘女士憋了一肚子的委屈:前几天,86岁的老母亲过世,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几兄弟姊妹陆续回来操办葬礼,在乡亲们面前争相出钱拼“孝心”,而潘女士因主张节俭安葬,反被部分亲戚指责为“不孝”。

据潘女士介绍,自己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家,母亲日常生活起居都由她照料。潘女士主张节俭办丧事,是在遵从母亲的遗愿,因为母亲生前十分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而平时很少回家的两个哥哥和姐姐是想借母亲的丧事,让死后的母亲“风光”一下,以显示自己的孝心。

为父母办理丧事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在丧事上节俭一点就是“不孝”?《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的学生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而言,与其铺张奢华,不如简朴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隆重完备,不如内心真正悲伤。”

孔子为什么主张丧事要“节俭”?因为他把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放在了第一位,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种内在的“孝心”和“仁爱之心”,即使外在的礼节、场面多么讲究,多么铺张奢华,演奏的音乐多么铿锵悦耳都没有用,倒不如简朴节俭一点好。就办理父母丧事而言,无论花多少钱,外有的仪式多么隆重完备,都远比不上对父母生前的孝行以及死后内心真正的悲伤重要。

由此可见,孝不是一个空洞字眼,也不仅仅指父母生前子女给了多少钱,更不是父母死后的丧事等一切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是父母在世时子女实实在在的孝行和孝心。一切包括丧事、祝寿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孝行和孝心作支撑,实则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当今社会,许多人的做法其实都像潘女士的哥哥和姐姐一样,与孔子的要求背道而驰,为了给自己的假孝争个 “面子”,拿父母的丧事大作文章,这样做虽然也能博得众人的赞许,但终究比不上对父母生前的孝行和孝心重要。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