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孩子抑郁了,记得这样陪他

2023-07-11发布于上海

关注
文/天涯海角


这几年,“抑郁症”这个词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抑郁越来越多地被报道出来。


北京安定医院梁月竹医生曾接待过不少抑郁症患者,最小的才6岁。


一个6岁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还很模糊,但他就觉得:“活着没意思,别给爸爸妈妈带来麻烦了”。


孩子的家长说因为经常听到孩子在家这样念叨,有些不知所措,于是带孩子来医院就诊。


其实,这个孩子不是个例,抑郁症越来越低龄化。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而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这些数据令人震惊,或许你会觉得小孩有什么好抑郁的。


但很遗憾,抑郁症盯上了孩子,有些人在成年时被确诊,但在幼时就已经有了症状,只是不容易被发现而已。




01



为什么抑郁症越来越低龄化?


河南郑州一名4岁大的孩子就诊前不与人交流,家长以为孩子身体不舒服,但是各项指标都正常。


后来,询问心理医生后才得知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


孩子说因为听到父母讨论家中出现了变故后很担心,但又不敢说出来,所以只能自己承受。


(图片来源:微博大参考)


没想到时间越长,心里越压抑而无法释怀。


得知原因后,父母听从医生的安排给孩子演了一出事情很快得到解决的戏。


孩子果然慢慢打开心结,病情得到好转。


医生坦言:这是他第一次见到4岁就得抑郁症的孩子,但是有的孩子内心确实更加敏感。


有网友说为什么我从小就抑郁,就是因为家里变故太多。父母离异,爷爷奶奶一直闹矛盾,从小学开始我脑袋就是这些事头都快炸了。



难怪抑郁症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而且年龄越来越小,其实与他们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有的父母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精细的规划,上幼儿园课外班排得满满当当,上小学前各种幼小衔接班。


如果是孩子喜欢的兴趣和爱好,只要孩子能适应,报班也不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但不少父母期望过高,有的是学霸就要求孩子也必须成绩拔尖。有的父母自己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微博上,“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的话题上了热搜。


(图片来源:微博钱江晚报)


杭州有一个女孩因为不太适应小升初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滑。


但她的父母认为自己都是国内顶尖大学毕业,孩子怎么能厌学,根本就是在“作”。


直到初三时,女孩已经出现了自杀倾向,父母才不得不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结果,孩子得了抑郁症。


但孩子的妈妈自作主张停掉了抗抑郁药物,让孩子服用维生素片。


得了抑郁症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更需要治疗的家庭。


比如父母无意中表露出家境不好,孩子会愧疚,觉得是自己的原因。


比如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孩子会自卑,慢慢地远离自己原来的社交圈。


如果父母离婚,孩子会觉得家都没了,自己一个人还有什么意思。


比如很多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不能落后别人,要做优等生的思想。孩子习惯了活在光环里,一旦有“闪失”,就失去支撑力。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容貌焦虑、校园霸凌……都造成了孩子小小年纪就觉得活着没意思,被抑郁包围,甚至被吞噬。


因为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远超我们想象。家长一边无所适从,一边在孩子小时候就“内卷”。


孩子过早承受这么多,一旦超过极限就崩溃了。




02



家长早一点发现端倪,

孩子多一点“生还”的机会


对比不同的家庭,孩子都曾发出求救信号,但有的父母不以为然,不承认孩子得了抑郁症。


也有的父母没有觉察,常常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


如果家长早一点发现孩子的异常,帮助孩子从泥潭中爬出来,孩子就多一点“生还”的希望。


北京一个12岁的孩子,被妈妈送到河北最好的中学寄宿、读书。


但孩子一到晚上就胃疼、肚子疼,没有精神,也不愿意和同学说话,饭量也骤减了。


(图片来源:微博央视网)


经过检查后,女孩被确诊为轻度抑郁。


医生告诉女孩家长,这是典型的“心理疼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何凡介绍:孩子得抑郁症会有一些非典型的症状,比如脾气不好、容易发脾气、不想上学,还有一些躯体化症状。


(图片来源:微博央视网)


她还提醒家长平常可以通过纵向比较,观察孩子之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也可以横向比较,向老师和同学了解孩子情况。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参考专家总结的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症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5岁,孩子对玩耍和游戏明显失去兴趣,在游戏中不断有自卑自责、自残和自杀表现;


6-8岁,孩子主要有躯体化症状,还会有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 


9-12岁,更多的是表现出空虚无聊、自信心低下、自责自罪、无助无望、离家出走、恐惧死亡;


12-18岁,出现冲动、易激惹、行为改变。鲁莽不计后果、学习成绩下降、食欲改变和拒绝上学。


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尽早地干预或者求助医生。


因为如果孩子到了自残的地步,就已经无法正常控制自己行为了。


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矫情就大而化小,反而应该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小题大做”。




03



父母做孩子的陪伴者


心理学教授李松蔚说: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最大的误区是没有跟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而是总觉得在面对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者确诊抑郁症的时候,陪在他身边,做一个好的陪伴者。


因为除了专业的治疗,最好的特效药是父母。


1.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得了抑郁症,有时是因为自己的很多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对孩子的合理需求给予满足,他们的情绪也会平复一些,找到被关注的感觉。


纪录片《大象出没的地方》里,小女孩紫云妈妈去世,爸爸再婚后天天在外面工作,她只好跟着奶奶生活。


后来爸爸让她去寄宿学校,很少陪伴她,难得和她说几句话。


在紫云得了中度焦虑、重度抑郁以后,爸爸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看到女儿在医院餐厅吃饭时开心的样子,决定改变现状。


(图片来源:纪录片《大象出没的地方》)


一年后,导演曾重访紫云,发现紫云有了很大的转变。


爸爸给紫云转了学不再寄宿,每天都能见到家人。爸爸也在工作之余每隔两天回家吃饭,跟她谈心。


紫云的脸上有了笑容,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孩子的心理需求也许只是一个拥抱、一句鼓励与夸奖的话,或者少做一道题、少上一个培训班……


现在的孩子不仅仅有物质上的需求,更需要情感上的满足。


父母哪怕暂时放下对学业的执念,理解孩子的无助,尽力孩子的心理需求,都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2.让孩子找到发泄的出口

得了抑郁症的孩子通常有严重的情绪问题,父母要引导孩子发泄出来。


可以让孩子倾诉,找家长、朋友和信任的人。


如果孩子愿意说,家长就认真倾听,试图了解孩子的内心,不批评、不打压、不嘲笑,而是理解并与他们共情。


父母还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不打扰孩子,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发泄情绪。


可以骂人,可以大喊,可以用心理沙盘,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


向外发泄,是孩子病情走向好转的表现。


3.支持孩子的兴趣

得了抑郁症的孩子,通常失去目标,生活态度是悲观的,做什么也没有意义。


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玩,让他觉得生活还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父母允许孩子适当地玩游戏。


能够愿意玩游戏,也是一种积极的康复手段和有价值的信号。


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恢复兴趣或者发掘其他的兴趣爱好,比如画画、唱歌、弹吉他……


这不仅让孩子在情绪上得到释放,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4.带孩子体验生活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著作《心流》中阐述了如何找到幸福的办法。


在心理学中,心流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


父母多带孩子体验生活,一起看世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烟火气。


比如一起运动,跑步、爬山、旅游、探索大自然……都可以。


运动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因为它可以促进内啡肽和血清素的分泌,增加多巴胺。


对于抑郁症孩子来说,在运动状态下很容易体会到心流,从而产生愉悦感。




04



丘吉尔说:“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没有哪个孩子喜欢那只黑狗,但有些行为是控制不了的,父母要做的不是说他装的,而是相信并接纳他。


如果孩子得了抑郁症,请好好陪伴孩子,做到三件事: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感觉到被重视;


找到发泄的出口,为孩子找到一条光明的路;


找回孩子的兴趣,找到存在的意义;


带孩子体验生活,激发孩子的生命活力。


除此之外,父母多跟他说这几句话:


这不是你的错。


别怕,有我陪着你。


我们一起努力。


……


最后,还是希望父母们多关注一下孩子,有时候不是逼一下孩子就过去了。


父母们还是默默陪伴他们吧,多学一点如何与抑郁症孩子相处的心理知识,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


只要父母肯改变,孩子就有被治愈、看到阳光的那一天。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