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知识分子的担当应如何体现?

2023-07-12发布于山东

关注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认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胸襟宏大,性格刚毅,因为他要为国家、为社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而且为了完成这一重任要走很长的路。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儒家所倡导的“仁”做为自己人生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来说,只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可以称之为知识分子,但在儒家看来,知识分子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曾子所提出的,是“君子儒”的标准,这样的知识分子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胸襟开阔,放眼天下;二是勇于担当,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三是坚强刚毅,为了实现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古代圣贤对知识分子人格和担当的具体阐述。

宋代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九死一生,不仅仅因为他卷进了新旧党争,更主要的是他所坚守和承担的道义,总是让他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王安石变法得到宋神宗的全力支持,这一点苏轼应该十分清楚,然而他却常常向王安石发难。王安石打算改变科举,他上《议学校贡举状》,明确表示反对;王安石主张开封府低价买浙灯四千,他上《谏买浙灯状》,两项计划俱被停止。他的《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对新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从而引起了新党的忌恨,只好自请离京外放。他虽身处江湖之远,却依旧关心时政,当他看到新法的弊端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于是写诗进行批评。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一党对变法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政策,苏轼则认为尽管新法有不少弊端,但其中也有很多切实可行的内容,不能仅凭意气用事全盘否定,而应该区别对待,保留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内容。为此,他多次与权势熏天的司马光当面发生过争论,当然又引来旧党对他的排斥。

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他不懂官场规则?还是故意特立独行以引起他人注意?我们可以从其弟苏辙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找到答案:“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苏轼从小就像先贤范滂那样,立下了澄清天下之志,为天下社稷、黎民百姓说话是他的人生信条,“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因此他不会察言观色,不会见风使舵,不会韬光养晦,不会曲线救国,而是顶天立地,堂堂正正,为后代知识分树起了一座人格和责任担当的高峰。

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积极入世,始终以人生和社会为关注的焦点,把安邦济民视为自己的使命,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在官场上,他虽然有过种种不幸和委屈,有过内心矛盾和冲突,但他没有沉沦,也没有做遁世的隐者。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管穷还是达,都要兼济天下;不管是否在位,都要谋政、议政。他一生坎坷,转死沟壑,西南漂泊,老病孤舟,但始终却保持着不衰的政治热情,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信念,杜甫是一位伟大的仁者,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和责任担当的楷模。

教师做为知识分子,虽不能与古代圣贤比肩,但也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放眼天下,敢于担当,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意志坚定,不怕困难,以“攻城不怕坚”的精神,克服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淡泊明志,甘于寂寞,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观情怀,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唯其如此,才能配得上“知识分子”的称号,否则可能沦为“小人儒”,即使辛苦教书一辈子,最终也碌碌无为。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华科教育港澳台联考中心

课程设置:联考

东北大学继续学院OSSD国际教育中心

课程设置:Alevel,加拿大

学费区间:14.98万元/年

新生命教育协会平安福音中学

课程设置:香港DSE

学费区间:免费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