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发布于山东
媒体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叫晨宇(化名)的男生,从小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18岁出国留学,两年败光200万元,却连预科都没毕业,回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不到两个月就弃学回家,与游戏为伴,吃饭还要家人喂,仅剩下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钱……如此模样,难怪被扣上“巨婴”的帽子。
晨宇为何会成长为众人眼中的“巨婴”?他缘何失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阅读报道,我们很容易找到答案,是畸形的家庭使他养成了这一性格,“巨婴”形成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父母的离异让孩子失去了亲情陪伴。报道称,晨宇父母由于性格和三观不合,在孩子很小时候就已离婚,由于双方忙于工作,再加之随后又各自组建了新家庭,因此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一个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不但失去了安全感,也失去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即使心里有很多想法,也找不到倾述的对象,只好与游戏为伴,久而久之,孩子便失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中,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促进孩子有效交流,培养孩子具备健全人格的重要他人。家庭生活中,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吃饭,围绕某一问题,父子、母子之间争得面红耳赤,这是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带孩子到亲戚朋友家串门,让孩子与同齡伙伴交朋友,这是发展孩子交往能力的时机,还有如外出旅游、亲子阅读、商场购物等,这些看似平常的陪伴,都对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必不可少。因此,奉劝天下父母,不到万不得已,为了孩子,不要轻言离婚,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亲情,更需要陪伴。
其次,奶奶的溺爱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生活能力。父母离异后,年幼的晨宇被寄养在奶奶家里,奶奶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将其视为“心头肉”,成了孩子的“保护伞”,不容孙子受丁点儿委屈,甚至吃饭也要亲自喂,将其对孙子的“隔辈”疼爱发挥到了极致。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唯我独尊,犹如温室的幼苗,怎么经得起外面的风浪,独立到国外生活呢?可以这样说,晨宇之所以变成“巨婴”,奶奶的溺爱难辞其咎。
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和隔代老人的天职和本能,但是爱不等于溺爱。真正的爱是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提供各种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孩子在挫折和失败的考验中,磨练意志,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此才能在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时,不怕困难,自强不息,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独立个体。而对孩子的溺爱则让孩子产生对成人的依赖感,最终只能培养出一个个不能断奶的“巨婴”。溺爱葬送了孩子的一生,不仅对孩子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的极不负责。
再次,不恰当的投资观念误导了孩子。晨宇父母离异后,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只要是儿子想要的东西,都会无条件地满足。在国外留学期间,不管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只要通话,第一句话总是问:“有钱没?”经济上,晨宇从来不懂什么是拮据,因为全家人都会咬紧牙关,满足晨宇的需要。
曾在电视上看过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节目。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打电话求助电视台,说他受到了爸爸的虐待,申请法律援助,甚至要求修改宪法。记者赶快下去采访,这个年轻人是残疾人吗?受了什么虐待?结果出现在镜头前是一个高大健康的小伙子,他振振有词地诉苦:“父母生了我,就应该养我到死。否则你就不要生我。生了我就要对我负责到底。我爸爸挣钱比我多,就应该养我。”这个小伙子认为父亲现在不给他钱、不让他住在家里,就是自私,就是对自己不负责。
镜头转到他的父亲,这个儿子口中“挣钱比我多”的爸爸是收废品的,一脸沧桑,老实木讷。老人搓着长满老茧的双手说:“儿子只要讲点卫生,我就会让他住在家里,但他太脏太懒,吃饭都要送到床上,饭碗放在床上几天……”
父母将钱投资到孩子的教育上本无可厚非,但这种投资不是盲目投资,更不是无止境的满足孩子的欲望,有钱只是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但并不一定能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教育。因此,父母要适时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起码要让孩子知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要珍惜;花钱要有计划,要根据需要购买,物有所值,不该花的钱一分不多花;要懂得用劳动赚钱和存钱,体验父母挣钱的艰辛,不要认为花父母的钱理所当然。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