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教育改革的勇气从何而来?

2023-11-21发布于山东

关注


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认为,当前在教育改革上,中国的校长、教育人士都理解教育的弊病,“我们不缺少改革创新的想法,不缺少对学生的关心,但缺点改革的勇气,把想法变成现实需要勇气”。

刘校长的这番话,使我想起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哲学家胡绳先生的一篇文章——《想和做》。作者在文中写道:“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那些只有改革创新的想法,却没有勇气把想法变成现实的校长、教育人士,就是胡绳先生所说的“空想家”一类人。

这类教育人士为何缺乏把教育改革的想法变成现实的勇气?在他们的心理上,大概有一个字在起作用,这个字就是“怕”。

怕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教师得以站稳脚跟的护身符。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按照人们习以为常的旧思路、老办法,别人和自己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意变换方法,影响了教学质量谁来负责?

怕耽误了学生的前途。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校长和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学校不是试验田,学生更不是试验品,若改革成功当然值得称道,若失败则可能贻误一代人的前程。许多人因此讳莫如深,不敢把想法变成现实。

怕得罪人。改革往往涉及利益再分配,尽管有些改革能让大多数人从中获利,但也有些人可能因此失去原来的既得利益。这些人心理不平衡,要么对改革者心存芥蒂,要么对改革横加干涉,往往导致改革半途而废,甚至影响改革者的前途命运。

由于“怕”字当头,不少校长、教育人士虽然都理解现行教育的弊端,不缺少对学生的关心,也有许多改革创新的想法,但却没有勇气把想法变成现实。有些年轻校长刚上任时踌躇满志,大有一番“攻城在我,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熏染,也逐渐失去当初的锐气,变得平庸起来。

无论多么好的想法,如果没有践行的勇气,不通过实践检验,这些想法就只能是空想。教育改革不需要空想家,需要真正为学生发展负责、敢于担当作为的实践家。古今中外的教育改革家,如孔子、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蔡元培、魏书生等,不满现状,锐意求新,把想和做结合在一起,为人类的教育发展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他们改革教育的勇气从何而来?

一是来自于教育的理想和情怀。改革的勇气首先来自于对教育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守。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校长,必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办什么样的教育?办怎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们有不同于常人的答案。刘长铭校长在主政北京四中期间所提出的“放眼全球、长善教育、发展特长”的一系列理念,既符合社会发展大势,又尊重教育规律,是教育的“大道”。大道明了,方向对了,情怀有了,改革者才能产生践行的勇气。

二是来自于对教育现实的科学研判。“苟日新、日日新”“穷则思变,变则通”,求新、求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创新并非不切实际的空想,创新的起点往往来自于对现实问题的准确把握,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发更多新想法、新作为。教育改革同样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江苏洋思中学原校长蔡林森,针对农村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两极分化的现实,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通过几年的实践推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解决了差生转化的难题。事实证明,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既能为改革者带来勇气,也能赢得众人的支持。

三是来自于对改革的精心策划。有些校长不乏新思想、新想法,也不乏改革的勇气和行动,但很多想法既不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也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仓促上马,教职工不理解,导致改革难以推进。这种做法虽然勇气可嘉,但却是脱离实际的盲目作为。

校长在推进改革时,不可随意拍脑袋作决定。要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民意,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后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想和做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方案,必要时可以先进行试点,等取得成功的经验后,再从面上推广,如此才能增强改革的信心,从而逐步实现改革的目标。

四是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如同科学家反复做实验一样,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其中必然会经历挫折或失败,但只要改革者不忘初心,对经理论和实践检验的正确改革方案和目标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为学生发展负责,不断从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一定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