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怎样才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2023-12-05发布于山东

关注


为落实“为学而教”课堂教学改进行动,许多地区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口号。然而在学校听课时我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整节课全部放给学生自学,教师一言不发;有的教师依据事先印制的导学案,一问一答,课堂教学成了习题解答;有的教师整节课让学生充当“小先生”,换汤不换药,将“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满堂灌”……

“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一种理念,并非要求教师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安排,也不是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什么都不讲。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精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让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策划者、指导者、评价者和解疑者,给予学生高效的指导和帮助。具体说来,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学情:

一是学生自学时能看懂的知识,教师不讲。在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怀疑学生的能力,教材上有些知识,学生一看就懂,教师仍然喋喋不休、大讲特讲,从而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把课堂还给学生”主要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对于教材中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教师不必再作讲解,只需随机检查即可。

二是自学时有一半以上的知识学生看不懂,教师要适当点拨,必要时可组织小组讨论。有些知识学生在自学时似懂非懂,思维像是隔着一道屏障,此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扶”学生一把,使其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妨将其抛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解疑释难,教师只需相机获取讨论信息,并适当归纳概括即可。

三是自学时学生看不懂、讨论也不能弄懂的知识,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讲解这类知识时,教师要进行认真设计,通过问题情境、启发诱导、类比论证、实验操作等方式,为学生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直至学生豁然开朗为止。此时如果教师仍然不讲,导致学生该学会的知识没有学会,疑难没有解开,实质上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了解学情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前提,而在具体课堂操作过程中,要落实这一理念,教师还需做到以下三方面:

首先,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把“先学后教、为学而教”的理念落到实处。一节课45分钟,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学时间。有了时间做保证,教师就能准确把握学情,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的策略,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本义。

其次,要把课堂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启发式”教学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对”或“不对”一问一答,不是将“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也不是教师利用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使其钻入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圈套。教师要认真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并给学生留下静心思考的时间,不可为了赶时间,急于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一节课学生思维的密度、广度和深度,是检验“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标尺。

再次,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训练时间。有效的训练是检查和反馈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以讲为主的课堂上,学生无暇进行当堂训练,教师难以掌握学生学的信息,学生看似当堂听明白了,但下课就忘,一做就错,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变式训练题,做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在学生“出错”和“纠错”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把课堂还给学生”绝不是教师“讲”与“不讲”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是一次教育观的深刻变革。教师在课堂上什么时候不讲,什么时候该讲,讲什么,以什么方式讲,讲到什么程度,不是由教师的主观意志决定,而是取决于学生的当堂学习状况。只有教师心中装着学生,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做到“为学而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