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妈妈撕掉了我的作业,这个家我不想待了……妈妈你后悔吗?

2022-02-23

关注

作者:遇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研究,乐于育儿分享,愿你我一起成长。

 
近日,重庆一离家出走的15岁男孩牵动了无数网友的心。


据报道,14号下午,妈妈柴女士下班回家看到儿子窝在沙发玩手机打游戏,检查作业又发现作业只做了几篇。

因此与孩子发生了争吵,妈妈一气之下,就把作业本给撕掉了。
 
作业被撕,还是在立马要开学的时候,孩子肯定有情绪,有不满。

然而当时孩子并没什么表示,家长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情况。
 
然而第2天,孩子在家吃完中饭后,就离家出走了。

家人搜寻无果最后无奈报警。

只是目前民警也找不到人,只查到孩子最后在当地的某个码头出现过。
 
现在家长和网友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出意外。

柴妈妈后悔不该撕作业,一直哭着道歉求孩子赶紧回家。
 
然而,撕作业只是导火索。

有网友一阵见血地指出:


“现在孩子独立思想强烈,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耐心学会和孩子沟通,不要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沟通难,和孩子沟通更难,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难上加难。

不少家长感慨:

孩子越大越沉默,不爱说,也不愿听父母说。

很多时候真的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然而,实际上,与孩子的沟通之路,很多时候是家长自己不经意给堵上的。

可以说,孩子青春期出现的沟通问题,早在3岁之前都有迹可循。

超级育儿师特邀兰海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所有家长答疑解惑:

兰海老师直播间回顾


为什么家长的话,孩子不愿意听;

孩子不愿沟通到底是为什么;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



1

为什么你的话孩子不愿意听?


 
新加坡高分电影《小孩不笨》里有一段小孩子的独白: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

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
 
想到我们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孩子们却是装模做样敷衍了事,气就不打一处来。

然而同时却忍不住疑惑,为什么越长大,大人的话,孩子越不愿意听?

知乎的相关话题里,有这样一个扎心回答: 


因为家长天天要求孩子要好好学习,并且从来不告诉孩子怎么样才能一步一步做到好好学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共同心愿。

在学习竞争激烈的今天,谁在学习中占据优势,谁的未来就有更好的发展。

学习自然就成为了父母重点关注的内容。

聊天也常常带有目的性,聊什么都能聊到学习上来。
 
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

调查发现:比起父母最关注的学习,孩子们最关心最困扰的反而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中国儿童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显示:

儿童与家长的沟通话题非常单一。

90%以上的父母都只会和儿童谈论学习问题。

但是除了学习,交友、用钱、理想、游戏、生死、金钱使用等很多问题,父母们很少有涉及,甚至就没跟孩子在一起谈论交流过。
 
孩子想知道的,父母不关心,父母老生常谈的,孩子又厌烦。

久而久之,沟通目标的不一致,让倾听成为父母之间的奢侈品。
 
而孩子不愿意倾听父母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

父母因为受教养者角色的影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往往有一种权威者的高高在上,并常常会以说教、批判、指责等方式进行表达。
 
这类表达,谁听了都会心理不舒服。孩子也一样。

心理的抵触,自然会导致孩子关上心门,拒绝父母信息的输入。


2

孩子不愿沟通到底是为什么?



曾有一项针对两万多名小学生的“心里话”测试表明:

只有26.73%的孩子想把自己的心里话诉父母。
 
然而在孩子小时候,他们明明最喜欢的就是与父母分享他的一切。

爱吃的零食、喜欢的玩具、奇妙的发现、疑惑的问题……

小嘴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有一些事甚至会反反复复地说。

不让说,他们甚至还会生气、委屈、发脾气。
 
怎么长大了,孩子就不愿意再与父母分享了呢?

兰海老师在直播间里,结合孩子心理和大量实例,给出了最重要的两个原因:


1

怕受指责



孩子一开始都是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的。

他们愿意倾诉,愿意交流。

尤其是遇到困难遇到问题,他们都会尝试向父母求助。
 
台湾作家林奕含笔下的房思琪,再现了作者在遭遇老师性侵后,曾两次试图向家长求救的经历。
 
一次漫不经心提到自家缺性教育,一次假借不存在的“同学”爱上老师的经历,惶恐无助的房思琪因为担心自己受到指责,这样隐晦地试探母亲。
 
然而结果妈妈“我家不需要”、“小小年纪就这么骚”两句话就把房思琪求助的欲望和决心噎死了。
 
不仅是父母避忌的性话题,很多孩子尝试主动与父母分享或倾诉时,常常话没说完,就被打断,甚至会被父母抓住话语中的一点,开始长篇大论的说教。
 
倾诉心事,遭遇的是被打断、被教育、被奚落、被嘲讽、被斥责。

当向父母敞开心扉变成过错,紧闭心门便成了孩子自然而然的选择。


2

说了没用



孩子越长大,说话的目的性越强。

他们希望从谈话中获得更多宽广的知识、更有效的信息和具体的方法技巧。
 
尤其在遇到问题时,他们更希望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只可惜在很多交流中,父母并没有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也并不懂得孩子真正的谈话目标。
 
孩子在抱怨“数学题好难”,想知道如何能更有效学习时,父母不理解。

认为这么简单的题目哪里难了,多看几遍多做几遍不就自然会了。
 
孩子被孤立被欺负,控诉“同学们难相处”,想知道如何改善人际保护自己时,父母难体谅。

只是敷衍地让孩子找其他人玩,或是多让孩子找自己身上的原因。
 
感受不被包容,处境难被理解。

除了一些空口号和大道理,孩子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支持,也得不到问题的具体方案指导。

一次次失望的累积,最终导致孩子失去向父母倾诉求助的欲望。


3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


 
日前,“谷爱凌给妈妈打了10个电话”的话题上了热搜。


谷爱凌曾坦言自己很喜欢和妈妈交流,

“我和妈妈说话,就像跟自己说话。

她特别懂我的想法,她知道我需要什么,然后就会告诉我。”
 
谷爱凌母女良好沟通的建立不仅在于妈妈懂孩子,还在于妈妈非常尊重孩子。
 
谷爱凌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沟通时,妈妈会给建议,会提供指导。

但是非常尊重她自己的决定。

像这次奥运会,妈妈为稳妥起见,建议大跳台比赛最后一跳不要挑战高难度动作。

但是谷爱凌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

沟通后妈妈最后选择了支持女儿的决定。

参加过多个亲子观察节目的嘉宾傅首尔,观察研究后发现:


要让孩子敞开心扉,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去表达去输出。


而是做父母的需要营造让他说出心里话的环境。

 
那到底如何才能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呢?

兰海老师在直播间里指出:

除了选择谈话的时机要合适以及谈话中要尊重少评价指责之外,在孩子12岁之前,家长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

找话题


 
在12岁之前,爸爸妈妈要多找孩子感兴趣的、学习外的话题与孩子交流。

这一方面是激发孩子的聊天兴趣,

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知道和父母什么话题都可以聊。

父母不只关心学习,也关心其他方面。
 
当孩子心里留下“父母在意我的在意”的底色,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时,会更愿意与父母沟通。
 
而常聊学习外的话题,对孩子成长本身就有助益。

学习好的孩子可以知道除学习外世界还有很多其他精彩。

学习不好的孩子也不会因为学习问题频频陷入自卑。


2

说价值



这里的价值不是谈话对孩子的意义,而是谈话对父母的价值。
 
每一次交流后,父母可以谈谈交流后自己的收获,也可以说说谈话时产生的积极感受。
 
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孩子明确知道父母期望与自己交流,也确信父母有认真倾听自己所说。
 
当知道交流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孩子才会更愿意说,同时他们也会从父母那里学习更好地倾听和表达。

法国教育家巴威尔曾说过,


“家长教育孩子最基本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


我深信,世界上存在最好的教育,就是孩子在与父母的谈话中不经意间获得的。”


沟通是一门艺术。
 

与孩子沟通,除了用心,还有很多地方要注意、很多误区要避免。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