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海清的“巨婴老公”让人窝火:这两种家庭,容易养出“未断奶”男孩!

2022-03-28

关注


为了生活和家庭地位,一个女人可以有多拼?

 

最近,因为在电视剧扮演拼命三娘,海清又火了一把。

  

 

2009年,她在《蜗居》里为在上海买房发愁。13年后,她在《心居》里还在为买房发愁。

  

 

让她糟心的是,两部剧中的老公都是拖后腿的猪队友。 

 

在《心居》中,海清饰演的冯晓琴作为一个外地媳妇,在家里全职操持家务,照顾公公、老公、儿子、老婆婆(老公的奶奶),任劳任怨8年,像个老妈子伺候一大家子人。 

 

早上起来买菜烧饭,连一家人上厕所洗漱都要有序的错峰安排,老人的胃口也必须牢记。

 

是什么让冯晓琴这么勤快又精明?是责任感?是真爱吗?

 

都不是!

 

而是那个好吃懒做、不求上进的巨婴老公顾磊! 

 


 冯晓琴一心想要买房“自立门户”,于是教愚笨的丈夫向家里亲戚借钱。丈夫的姐姐有钱、强势,但她看不惯冯晓琴的精明,所以不会借钱给她。 

 

 

顾磊毫无主见,没有一点男人的魄力,夹在妻子和亲人之间,做不好一个合格的调节器。

 

一方面被家人宠爱,肆无忌惮地“躺平”;一方面被妻子打压,挺不直腰板。冯晓琴催促他学财会课,目的是在职场上,让顾磊更有竞争力,但他经常逃课看电影或者网吧打游戏。

 

顾磊的妈妈去世后,亲姐对他百般宠溺。结婚了,对妈妈和姐姐的依赖转接到了妻子身上,他需要一个稳定的女性来照顾这个家,重建自己内心的安全感。

 

顾磊认为媳妇照顾全家人天经地义,引来冯晓琴愤怒的质问:“我跟你刚结婚,你就让我辞职,你跟我说,家里有两个老人要伺候,有个孩子要照顾,8年你们雇个保姆也几十万了吧,难道说在你们眼里,我还不如保姆吗?” 

 


有这样一个丈夫,冯晓琴在这个家里,干着全职保姆的活,却讨不到婆家人的理解与尊重。 

 

 

未断奶的“大人”

 

现实生活中,巨婴男和啃老族不在少数。虽然长大成人,但心智和行为仍停留在“婴儿状态”。他们有一些共同点,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行动力弱,渴望被人照顾,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在婚姻中,这类男人遇到问题喜欢逃避责任,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想方设法甩锅,指责身边的亲人、朋友、妻子和孩子。诚实、有担当、有责任感,这些一个优秀男人的标签,从来不在“巨婴男”身上看到。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总结过成年人的婴儿心理状态:
第一,作为成年人,却没有独自生存能力;
第二,认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
第三,心理偏执分裂,当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极度偏执。

 

前几年的热播剧《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就是一个典型的“巨婴男”。

 

 

从小被重男轻女的母亲宠坏了,长大后不能独立,啃老啃得理所应当。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脾性暴躁易怒,残忍地殴打亲妹妹致重伤。

 

 

“巨婴”养成记

  

一个成人的行为根因,可以从他成长的家庭环境中找到。

 

最常见的教育误区是父母的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

 

看到网友分享过这样一段话:

 

“8岁时你没教他系鞋带,20岁时他的确学会了。但20岁明明已经应该打工赚钱养自己了,他却只学会了系鞋带。”

 

是的,孩子在应该学会独立的时候,父母的“爱”控制了他。

 

有一个短片叫《巨婴》,讲述的就是一个孩子如何一步步变成巨婴的故事。

 

小时候男孩被父母宠爱,要什么买什么。妈妈负责他的衣食住行,爸爸除了掏钱,和孩子没有任何互动。长大后,妈妈依然亲自喂儿子吃饭,甚至帮他剃胡须。儿子只顾打游戏,眼里根本没有父母的存在。

 

 

没多久,爸爸出车祸去世,妈妈不得已开始变卖家具,以维持“巨婴”的日常需求。“巨婴”因为没买到VR新产品,便把遥控一摔,表示非常生气。这时,妈妈哼起了童谣,想安抚儿子情绪,但并没有引起孩子的理解。

 

妈妈叹了口气,将手嵌入自己体内,然后,掏出血淋淋的肾脏,送到儿子面前。“巨婴”立刻欢喜起来,直接拿去换钱玩乐。 

 


有天他的肚子饿了,叫妈妈时,一推坐在沙发上的妈妈,她瞬间倒在地上,再也没醒过来。从那以后,他没有学着自己独立,而是一头扎进妈妈的身体里,蜷缩成一个婴儿,与妈妈共生死……

 

 

看到结局,不禁让人心头一颤,深刻反映了父母的溺爱,对孩子来说不是真正的爱。

 

我们对爱有很深的误解,以为溺爱就是真爱,其实溺爱只是满足父母内在的心理需求,不是孩子真正的成长需求。溺爱,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没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对父母产生无休止的依赖性。

 

孩子被这种“假爱”所侵蚀,变成了“家庭吸血鬼”,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主,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

 

还有一种家庭环境,也会让孩子变成巨婴。那就是父母极不自律,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

 

如果父母懒惰,邋遢,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忽视孩子或者打压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有样学样,同样变得自私,并且对生活丧失积极的心态,得过且过,或者软弱自卑,像个孩子蜷缩在角落,等待父母的指令。

 

从小不被父母看见内心感受的孩子,很难去共情别人的感受。

 

正如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说的那样,拥有“巨婴心理”的人长大以后,处理人际关系时会保持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要掌控人际关系的所有方面。一旦受到质疑就会强烈抵触;不能接受非自己预期的对待,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陷入忧郁;不能接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内心就会破碎。

 


保护孩子的独立自主

 

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只要给孩子学会独立的机会,在安全的前提下大胆放手让孩子尝试,他的表现会让你惊叹。

 

曾火爆全网的美国加州3岁小男孩Tydus,因为为妈妈准备晚餐,让无数家长称赞:这么暖心又独立的小家伙,太惹人爱了。


他去超市推着比他还要高的购物车,买来面包等食品,到花园采来鲜花装饰餐桌,用微波炉煮千层面,用烤箱烤面包,摆放餐具,倒饮料……这些惊喜是送给一个特别的女孩——他的妈妈。

 

 

拿果汁时,不小心摔了一大跤,果汁洒了一地,Tydus不但没有哭,还赶紧爬起来用抹布仔细清理,还调侃道:“生活就是如此,兄弟。”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有了一次次自己独立寻找办法的经历,可以享受到完成一件事的快乐,久而久之,也就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种成就感,孩子会更加相信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有能力做成很多事。

 

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所说:“这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指向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愿为人父母的我们,可以向外观察孩子的真实需求,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向内觉知,看见自己的需求,用心滋养自己,为孩子做好终身榜样。

 

END


作者:知子花,部分图文源自网络,侵权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