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困境与提升策略

2020-12-01

关注

文/慈丰瑞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19级英教(2)班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体现我国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在2020年6月党中央要求贯彻落实的“六稳”工作与“六保”任务中,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农村大学生依旧面临就业难的困境。根据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51.6%,已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得农村籍学生的比例在高校中逐年提高。然而,相比于城市大学生,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根据多项社会调查,农村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因为就业能力弱势而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就业动机偏离个人价值实现

    在农村,大多数家庭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通过顺利就业,被施加了“找个好工作”的殷切期待和改变家庭贫苦状况的责任。因此,农村大学生在求职时承担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更加追求就业的经济回报,而非价值回报。

    往年的就业数据表明,即便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乡村振兴计划,农村大学生大多依然选择在城市就业而非回归老家。而受反哺家庭的社会期待和经济不宽裕等条件影响,农村大学生在择业时为快速“在城市落脚”和自食其力而更可能选择从事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小的职业,甚至迁就于从事层次较低的岗位,而将自我价值实现做次要考虑。同时,在求职过程中,过于追求就业速度也使得农村大学生在与就业单位的博弈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难以保证就业质量。在入职后,农村大学生的工作往往因与预期不符,使得工作状态难以保障。2019年一项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调查显示,对就业待遇不满意的农村大学生比例高达33%,相较之下,城市大学生这一比例仅为20%左右。由此可见,由于受家庭环境压力,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动力往往偏离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从而不利于后续的职业发展。

     缺乏城市地区的就业资源

    就业资源是社会资源的分支,包括就业人际资源与就业信息资源。其中,就业人际资源指父母、从事相关行业的亲属及朋友、有关专业的老师、同学等。就业人际资源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经验、就业指导、就业机会等促进就业的因素。有调查显示,除了常规招聘渠道,大学毕业生也往往会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与学长学姐处获取大量合适的就业信息,这表明就业人际资源在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相较于城市大学生,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就业人际资源相对匮乏,即便就读位于城市地区的高校,也往往因为内向与被动等性格原因,难以拓展新的就业人际资源。因此,缺乏良好的就业人际资源使得农村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输在了起跑线上”。

    此外,就业信息资源的缺乏也使得农村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与城市学生相比,由于经济、经历与主动意识方面的差异,农村大学生常会错过一些获得就业资源的机会,如需主动申请的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由于长期受制于应试教育体系,农村大学生对社会资源的重视程度不足,较少去主动积累就业资源,导致其对就业市场、所需的就业能力了解程度不足。经笔者走访调研发现,大多农村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就业信息,而较少关注招聘会等。此外,农村大学生对于市场所需的新的就业能力了解不够,尤其在近年来,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速度极快,缺乏就业信息资源直接导致他们无法了解社会就业需求、无法随之提高自身相应的能力。因此,就业资源匮乏不仅容易导致农村大学生求职失败,也会增加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的危机感。

     求职中人际交往和表达能力欠缺

    人际交往和表达能力在求职面试中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相较而言,农村大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往往处于弱势。农村大学生在农村环境中所形成和发展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不适用于城市大学环境。在进入高校后,新环境与新的交流群体要求农村大学生调整其交流表达能力,以便与城市同学、老师和社会进行交流。然而,由于成长环境差异所带来的观念差异和视野差异,农村大学生往往难以融入城市大学生社交圈,导致其减少交流,无法锻炼交流表达能力。有调查显示,与城市环境相比,农村社交环境较为简单,农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交流表达较为直接,所以这一群体在交流技巧、语言解读与利用方面较弱,难以适应复杂的城市环境。这直接导致农村大学生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交焦虑程度无论在平均水平还是重度焦虑比例上皆高于城市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逃避社交与自我封闭等消极行为。此外,研究发现,大四农村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农村大学生,主要因为大四学生面临求职压力,求职中的交流表达能力不足也加重了这些消极心理。

    此外,城市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岗位要求求职者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虽然各类外语证书在毕业生群体中的持有量有所提升,但企业更加重视外语应用能力,会在面试环节加入外语口语的考察。相比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外语应用相对较弱,在就职过程中往往面临劣势。

    有鉴于此,我国高校需要制定专门的培训项目以帮助农村大学生提升其就业能力。虽然国内的高专高职院校已开展了一些针对技术应用型岗位的就业培训项目,然而此类项目难以直接应用于本科类院校,主要原因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在本科类院校的农村毕业生更加倾向的职业中,用人单位的考察标准往往不局限于单一的某种技术或能力,还包括专业能力、心理素质、交流表达等各种能力的综合考量。此外,农村大学生由于较为内向、对自身身份敏感的问题,大多不愿参加大型的就业指导讲座与项目。在针对农村大学生的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对主动咨询就业指导持保留与否定态度。针对农村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本文认为高校可以设立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专项项目。这类项目应该注重三方面能力的提升:

    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就业心理和动机

    针对本科院校的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项目应该由专门的就业咨询教师对农村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辅导,指导其结合自身能力和兴趣择业,卸下“赶快找工作”的就业包袱,同时给出与目标职业求职相应的指导建议。在求职季时,就业培训老师应重点且及时关注农村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进度,在其求职过程不顺利的情况下与其共同反思改进,缓解其“孤军奋战”的心理压力,引导农村大学生重视就业质量。

     注重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交际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环境,建议高校从大一入学开始便增加一些促进交流表达能力的主题教育,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团建等,为农村大学生融入集体创造条件,以此促进其形成适用于城市生活的交流表达能力。此外,针对如商务交际等不同的交流环境,高校也可以开设相应的培养课程,并对参与的农村同学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如额外学分的奖励等。在外语表达方面,就业指导中心可以与外语学科老师加强联系,关注农村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必要时可以设置针对求职面试与职场环境的外语能力培训。

    对于社会而言,农村大学生从高校毕业并成功就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阶级流动现象,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高等教育能够为农村学生提供社会垂直流动的机会与条件,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促进农村大学生就业方面,大学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以增加农村大学生的阶层流动。在加强就业心理、拓展就业资源和提高交流表达能力的培训后,随着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其就业情况也会有所改善,对我国的就业公平乃至社会公平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