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能急功近利

2022-03-22

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处主任李鸿彬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建议,对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当他们提前完成某学段学习任务后应给予提前毕业、升学等弹性政策,减少或减免升学考试环节,设置个性化、跨学段贯通式培育路径。

不可否认,在一个拥有相当规模的学生群体中,的确有少数在某些学科方面表面优异的超常学生。对他们进行特别培养,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内容、一样的考试方式实施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他们会感到“吃不饱”,也会大大降低学习兴趣,说不定最终会“泯然众人矣”,这不仅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也是对人才的扼杀。从这一角度讲,笔者完全赞同李鸿彬代表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诸如跳级、提前毕业、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建议。

然而,在肯定这一建议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追问:如此培养真的能使这类学生将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吗?事实上,人才的成长不仅包括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因素,还包括道德感、心理素质、人际交往、心智模式等人格修为方面的非智力因素。李鸿彬代表提出的建议注重了这类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他们完善人格的塑造。

跳级可以,提前升入大学也未尝不可,但以他们小小的年龄能融入与自己年龄悬殊较大的大学生群体吗?此前,本地曾有一位“神童”,小学学完初中课程,初中学完高中课程,11岁被南方科技大学录取。对于大学课程,也是一听就会,一学就懂,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太小,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母亲陪学,更令人担心的是,孩子很难与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同学合群,上课抓女生的辫子,搞恶作剧,一学期下来,没有同学,没有朋友,心理失去平衡,只好退学回家。

大量研究认为,智力超常仅仅是今后取得巨大成就的条件之一,但如果没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作支撑,个体仍将一事无成。教育理论研究专家赵忠心指出:绝大多数神童最后走这样一条路:5岁神童,15岁才子,过了20岁就成为庸人。因为被称为“神童”的孩子有很大压力。孩子进了超常班,人们就会一直以超常的概念看他。几十年前,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批国内顶尖大学相继设立“少年班”,招收了一批智力超常的少年大学生。据有关统计显示,这些少年班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但也有部分人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成为真正的人才。

因此,赵忠心认为,超常儿童应该放在普通人当中,培养良好的性格,不管这个孩子现在如何优秀,他将来都要走向社会。如果过早地将超常儿童圈定在一个超常的圈子里,不仅让这些孩子觉得孤独,势必给这些孩子造成一些误导,造成性格缺陷。由此可见,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可急功近利,除了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因材施教外,还需抓好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目前青少年问题,如果按照重要性排序,可以概括成四个迷失:信仰迷失,价值迷失,道德迷失,人性迷失。其中,信仰、价值观和良好品德是人生和事业的“总开关”,一个人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良的德行,无论多么有才,人生也会迷失方向, 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历史经验证明,当年帮助法西斯崛起和施虐的绝不是一些目不识丁的文盲,而且是千千万万上过学,甚至受过高级教育的人士,有的堪称一流人才。然而,由于他们信仰、价值观迷失,丧失了思考善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沦为法西斯灭绝人性的工具。因此,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要破除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的片面观念,坚持以德树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是要塑造阳光儿童,培养人才乐观和坚强的品质。人生仿佛《西游记》隐喻的一场“西天取经”,道路遥远,跋涉艰难。儿童成长的“西天取经”,也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面对漫漫人生,面对坎坷曲折,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精神,永远是照亮人生之路的心灯。

每位儿童都是未长大的成年人,将来都要走向社会,去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研究表明,人成年以后的性格,大部分是在6岁以前形成的,人遇到挫折和苦难时是否具有百折不回的毅力,也取决于6岁以前。如果孩子不具备抗击挫折的能力,心理脆弱,一遇困难就一蹶不振,甚至不时产生自杀念头,这样的孩子无论多么聪明,最终也成不了人才。因此,要培养一个心理上的正常儿童,而不是学业上的超常儿童,要让孩子多经风雨、多受磨难,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阳光心态,从而使温室的幼苗逐步长成参天大树。

对于创新拔尖人才,当然可以单独培养,但不能让他们脱离同龄人群体,更不可把他们当成“特殊公民”,要让他们在正常的群体中与同伴交流、交往,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三是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让人才具有独立意识。由于许多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在许多家庭中,家务活从不让孩子插手,孩子自己的衣服脏了,也完全由父母代劳,上下学都是由父母车接车送……这样的养育方式,培养了许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没有主见的“巨婴”,即使孩子上了大学或参加了工作,也需要父母的照顾和陪伴。以这种方式养育孩子,不仅难以使其成为一个正常儿童,将来也很难说能成为一个正常人。因此,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让孩子从劳动中寻找乐趣,并通过劳动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

四是大胆革新教育方法,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培养超常儿童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积极探索“基础教学+兴趣活动+专业培训”的教学模式,让人才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能获得个性化潜能教育。

实施个性化潜能培育,可以探索“兴趣班+预备班+重点班”的培养模式。高中阶段,对于有偏才、专才的学生,可以根据各类专业性大学的招生要求,帮助学生选修相应的大学先修课,以专业特长学习、发展为主,最终让其进入不同专业的高等院校。对于学科通才学生,要求其在保证基础学力的基础上,选修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作为一项特长来提升自我,最终进入985、211、双一流综合性大学。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