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小欢喜》背后:其实我们一直在进行错误的家庭教育

2019-08-24

关注



近大家都在说《小欢喜》

说实话,学姐其实没打算追

原因大概跟下面网友是一样



网友对这部剧的一致评价是:太真实了,不敢看!


确实,在微博上围观完了剧情介绍后,学姐觉着,这样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好是好,就是太有代入感了,以至于观众害怕产生共鸣,害怕对人物和细节对号入座


这部《小欢喜》实在是不欢喜,一些剧情甚至真实到让人感到窒息。


剧中有一段引起广泛讨论的剧情:


宋倩坚决不同意英子报考南京大学,一门心思让女儿只能冲刺北大清华。为这事和母亲大吵几次后,英子崩溃了,终于,在抑郁失眠34天后,决定去跳河。


她站在河边歇斯底里吼出的那句话,让所有为人父母的都胆战心惊:


“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但事实上,我们永远也无法在逃避中成长。


《小欢喜》锋利而真诚地拍出了中国家长和孩子之间相处的真实困境,在现实生活中是每个家庭都无法逃避的。其中蕴含的严峻家庭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深思!



1

父母爱孩子,更要爱自己


陶虹饰演的宋倩是一位单亲妈妈,她和丈夫离婚后,独自一人将女儿抚养长大,女儿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她把所有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辞去了重点高中的教师工作,全职照顾女儿高考。



女儿英子学习很出色,但离宋倩想要的清华北大还有距离,她对孩子实施了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


客厅和房间中间装了一扇这样的玻璃窗方便她随时看着孩子,家里来客人了就拉下百叶窗隔绝打扰,在我看来,这样的房间四舍五入就等于监狱啊……



因为宋倩独自抚养女儿,所以她对生活的安全感,完全来源于对女儿的绝对掌控,一旦掌控出现缝隙,她就张牙舞爪地宣示主权,让身边人难以忍受。


她想要一种连体婴式的亲子关系:“我只有你,你也只能有我。”



为了孩子,她可以忽略自己的喜怒哀乐。


高三开学前夕,妈妈宋倩想让孩子开心一下,便带着孩子去看电影。


但是,观影中,她才意外得知孩子已经看过了,瞬间发火:“你要是告诉我你已经看过一次,何必来这里浪费时间?”


女儿委屈地解释,妈妈也喜欢这部电影,她只是想让妈妈也放松放松,高兴一点。可这句话换来的是妈妈更无奈的崩溃:“我不用(高兴)!”



“只要孩子快乐我就快乐”,“孩子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无数中年父母的生活准则。然而,这种总是委屈自己的付出,不仅换不来孩子的感恩,还会让孩子越来越压抑和内疚。


心理学家佩普·考恩曾研究表明:“父母快乐,孩子才会幸福。”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从放下道德绑架开始,从与孩子平等相待开始。


智慧的父母懂得适当退出,不以爱的名义掌控孩子的生活;孩子也不该是父母的一切,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也要学会爱自己。


2

摆脱控制欲,学会适当放手


其实,大多数父母不是控制型人格,而是把自己“正确”的认知强加到孩子身上,这种爱看起来无私,其实是自私。


错把控制当关爱,更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感。


就像《小欢喜》中宋倩对女儿温柔的告白里,无一不透着一股负担:

“妈妈最爱最爱就是你,自从你来到妈妈肚子里,妈妈就没跟你分开过,我从来没觉得,你已经离开妈妈身体”


这种“爱的告白”算得上杀伤力一级,不仅让女儿无法再随心所欲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承担了苦命母亲的过去和将来。


甚至拿出那句百试不厌、大多数孩子耳熟能详的杀手锏:“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吗!”

听了妈妈的话,女儿泪流满面,却无力再多说一句,只是痛苦地抓着头发,默默哭泣。




这一幕多么熟悉,在父母的道德绑架下,亲子之间已然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孩子的听话成了报恩,孩子的反驳则成了不孝。


宋倩对英子的爱与付出,英子是理解并感动的,她只是不希望自己的梦想和人生被母亲的“以爱之名”绑架和控制


为什么父母总会不自觉的想要控制孩子呢?


因为很多父母对孩子没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父母的心愿,但同样的,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有的家长看到别的孩子钢琴过级、舞蹈过级、比赛拿奖,但凡比自己孩子强的地方,就无法淡定,整日担忧,唯恐孩子会落后,输给其他人。进而更加严厉的控制孩子,逼迫孩子学习。


孩子生活在父母的高压之下,就会倍感压抑,再加上无处倾诉,对待父母更多的是怨恨,互相不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逐渐破裂。


承认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个父母修行的必经之路。



其次,父母还要学会适当放手。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母爱的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换句话说,希望孩子和自己分离。”


但在中国家庭里,亲子关系更像是一种共生关系


就如剧中宋倩对自己和女儿的认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潜台词就是,我为你倾尽所有,而你必须活成我理想中的样子。



事实上,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成另一个父母。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样:“那些鸟儿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主自由的光芒。”



3

有用的教育

是爸爸妈妈统一战线


黄磊和海清,在剧中饰演的这一对标准的虎妈猫爸。


在家里,虎妈唱红脸,脾气爆,说打就打,但打完就忘,所以对待儿子并不是非常严格。



猫爸唱白脸,无论是对自己的工作还是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在其中“和稀泥”。


夫妻关系和谐,家庭氛围轻松,生活环境较为优渥。这样的孩子也是有灵气的,儿子方一凡活泼,鬼点子多,总是和同学打成一片,在学校的外号也是“方猴儿”。


而这样的家庭最为致命的一击,就是成绩。



其实,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在中国式家庭里,十分常见。


有些父母觉得,夫妻双方一定要一方严格,一方温和,孩子才会在性格和感情上得到互补……


长久下来,孩子会越来越难管教,因为他掌握了窍门,知道父母有不同的立场,就会钻空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分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正视这种分歧,要想更有效地教育孩子,父母需要建立和平统一的教育战线。


每个人生而不同,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也是在不断地求同存异中探寻一条最适合彼此的路。


多沟通,多信任,和善而坚定,教子有方、爱子有度,会让这个探寻的过程更顺利些。



4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陪伴才是最好的爱


在《小欢喜》中,季杨杨的家庭,可以算是一个特别的家庭。


季杨杨的父亲季胜利是区长,母亲也在政府工作,两人在季杨杨还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拼事业。


等到孩子高三,季胜利终于调回北京,但错过了成长的陪伴期,他完全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能理解他。


父子俩之间藏着深深的隔阂,想要去靠近彼此,却经常聊着聊着就会吵起来,针尖对麦芒,不可开交。



数年的分离和隔阂,如今虽然团聚,却成了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奇葩说》的颜如晶曾在节目中说:“孩子的人生,是一部连续剧,从第1集到第20集,他会慢慢改变。电视剧你不看,我们可以补,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补不回去的,1到20岁你没看,你就永远都看不了了。


是啊,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补不回来了。


季杨杨,虽然家境优渥,但他却是一个在大城市里的“留守儿童”。季胜利,虽然已经身居高位,但回顾过去的几十年,他依然沉重地说:“我觉得自己太失败了!”


“陪伴”不该是奢侈品,而应是必需品。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有权利得到父母的陪伴,就算只是打个电话的时间。



5

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

首先应该是自我教育


教育孩子的过程,何尝不是父母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父母的言谈举止,就是一本贯穿孩子一生的教科书。


如果这本书里有积极进取,那么孩子便能学着勇敢拼搏;如果这本书里充斥着虚伪和谎言,又如何要求孩子诚实正直?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


正如《小欢喜》中说的:“孩子把最美好的一部分给了你,其实你是更大的收获者。”


所以,要想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请从自我教育开始。


家庭教育是一场模仿游戏,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我们抗拒自身的成长,把成长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仅靠教育焦虑是无法培养出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的。


真心希望每一个家庭中,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也对自己多些要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一起成长,珍惜亲子间的每一份小欢喜。





写在最后:


随着剧情逐渐在走向完结,围绕这部剧的讨论层出不穷,但真心希望《小欢喜》能有一个真正欢喜的大结局。


在家庭教育上大家都会犯错,毕竟谁都有第一次。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不完美的父母会好好学习成为合格的父母,不完美的小孩也会逐渐长大变成超级英雄。


父母子女一场,便是这世间最美的缘分。岁月长流,请互相关照吧!


END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