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中西方“口罩大战”纷争的背后,是东西方口罩历史导致的文化差异

2020-03-11

关注

在亚洲,戴口罩可以对别人起到安慰作用,在西方却让别人产生焦虑。


疫情之下,普通人要不要戴口罩?

在国内,戴口罩防止被感染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在西方国家,戴口罩是一种“异类表现”,因为只有得了非常严重的疾病的人才戴口罩。

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这种东西方差异越来越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除了现实因素,更重要的是历史和文化的不同。


图源:网络


冲突因戴口罩被当作“异类”而起


德国第一桩新冠肺炎诉讼与口罩有关:德国机场免税店员工因不满雇主禁止他们在工作中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雇主担心带来紧张和恐慌吓跑顾客),将雇主告上法庭。

因戴口罩引起的纷争最近在欧洲上演了不少。

意大利一名议员戴口罩进入议会被嘲讽;瑞士一名女议员因戴口罩而被逐,理由是“扰乱会议秩序”;法国在病例激增的情况下,仍强调“要勤洗手,戴口罩并没有用”;比利时各种人群聚集性活动并未取消,公共场合也无人戴口罩。

“普通民众戴口罩没有意义”“健康的人并不需要戴口罩”“已经有症状的人才需要戴口罩”“口罩被列入处方药”——以上分别是德国卫生部、美国疾控中心、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和法国卫生部的说法和做法。

在欧美社会的观念里,戴口罩=生病了。

如果不是确诊病人,戴口罩不能完全避免自己被感染,毕竟每天接触的人和物不计其数。与其戴口罩引起恐慌,还不如好好洗手来得安全。

这是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认识。


意大利议员戴口罩被群嘲,最后气到摘口罩和摔话筒


不同由各自的历史文化促成


最初的外科手术口罩被认为由德国病理学家于1896年前后发明,之后经由英国和法国医生改良。

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用品源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那场瘟疫导致全球约2000万人死亡。疫情蔓延期间,各国强制民众戴口罩。美国也不例外。不过,即便疫情带来巨大损失,戴口罩的要求在当时依然遭遇巨大的反对声,很多人认为这有悖于美国人对自由和个人主义的信仰。

二战后口罩的使用在西方逐渐淡去。这与西方近几十年来重视医疗保健,没有大规模瘟疫有关,他们有一种“健康自信”。此外,戴口罩涉及政治因素,欧洲国家因担心宗教极端主义等问题,大多有“蒙面禁令,在公共场合不能使用任何材料遮盖面部。


1910年中国东北遭鼠疫肆虐时,华人医生伍连德将当时简陋的外科手术口罩改造成防护用品,要求中国医生、卫生人员佩戴。这是国人第一次用口罩来预防传染病,伍连德发明的口罩简单易做且几乎所有人都买得起。

此后近百年时间里,“伍氏口罩”及其各类改进版本广泛使用于中国。民国时期,中国饱受霍乱、天花、伤寒、疟疾等疫情冲击,那时最简单且成本最低的防疫措施就是戴口罩。直到2003年中国制定医用防护口罩的国家标准,这类传统的棉纱口罩才在医疗防护的主战场中退役。

对于中国人来说,戴口罩体现的是过去一个多世纪逐渐发展形成的健康卫生习惯。


对普通民众而言,戴口罩这样简单方便的防护措施,是在历年来对抗疫病的过程中逐渐普及的。如今,随着公共卫生制度的日益完善,口罩被运用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中:美容店的理发师、医院探视病人的家属、学校打扫卫生的孩子……口罩带给人们的,是一份最简单也最为安心的保护。


至于日本,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25万至48万日本人死亡,这在日本催生出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文化,2009年禽流感、2011年大地震和福岛核泄漏都使日本戴口罩的人激增。

日本人有内敛含蓄的特点,戴口罩可以使他们和周围的人产生一种疏离感,即“礼貌”。日本秀明大学教授堀井光俊认为戴口罩“在日本成为一种‘风险礼仪’,使人对不可控的状况产生一种可控感。”

在亚洲,戴口罩的习惯也与防污染、花粉过敏及冬天保暖联系在一起。此外,戴口罩已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日本有著名的“口罩姬”现象,韩国偶像团体成员经常戴着口罩出行,中国的明星艺人也是如此。


口罩姬,源头是日本一群高中生,戴著口罩配上动漫音乐热舞,在中国,这类口罩舞者大多被称作“口罩姬”。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戴不戴口罩只是其中一个


疫情核心诉求是全球携手努力


“我应该戴上口罩吗?”“口罩究竟有没有用?”如同我们对西方人不肯戴口罩感到吃惊,他们也困惑于东方社会这一习惯及其效果。

欧美社会认为,普通人戴口罩并不能防止疫情传播,因为口罩是防止飞沫飞出去而非防止其进来。

亚洲人为何都戴口罩?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对别人起到安慰作用,但在西方截然相反:戴口罩让别人产生焦虑感。

其实,对东方口罩习惯还有其他解读。2003年的SARS加深了西方对亚洲人戴口罩的印象,当时有西方学者总结称,戴口罩表达了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拒绝戴口罩会遭到公开谴责,通过戴口罩人们展现出团结的姿态。口罩文化促生了一种休戚与共、同担共责的感觉。


将戴口罩放入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你就会明白,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它的意义远大于简单的个人感染防护。口罩是现代医学的标志,也是人们相互给予信心的方式,说明社会在疫期保持运转。


日本人和西方人通过不同的面部部位去探查情绪变化,这影响戴口罩与否的决定:日本人善于观察别人眼睛的细微变化,在日本等亚洲国家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一格言,戴口罩并不影响正常的沟通和情绪表达;而欧美国家则视嘴巴为最有表现力的部位,所以他们不愿意随意将口鼻部位遮住。


图源:网络


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病人才戴口罩”观念不太容易打破,但是并不意味着西方国家不重视此次疫情。

目前,意大利一些地方已经要求群众少出门,佩戴口罩;希纳卫生部要求大中小学在内的所有教育机构关闭两周;美国政府和学校都升级了应对措施,一些学校已改用网络授课形式,政府在防疫物资、疫苗生产等方面开了绿灯……

不管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还是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从来都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事情,因为病毒对待人类是平等的,无论贫穷富有都有机会被感染。当前社会,人类命运联系如此紧密,国家之间谁也做不到袖手旁观。国情不同导致每个国家采取的防护措施也不同,指责西方国家戴不戴口罩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疫情未明的情况下,不制造或传播恐慌,全球共同携手度过难关,才是目前最核心的诉求。


*本文部分内容整合自环球时报,侵权删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