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6岁孩子一天8节辅导课:被“伪起跑线”毁掉的中国孩子,究竟输在哪里?

2020-08-04

关注


超级育儿师睡前故事

只有通过自已勤劳的双手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贪婪会失去一切!


作者|暖心


在最新一期的《老师请回答》中,有这样一位二胎妈妈。每周,她都会为女儿制定一份计划表,其中包括写字、口算、画画、学英语、跳绳、做美工……


年仅6岁的孩子,每天都被安排了满满的课程!



她说,身边的家长都给孩子报了课外补习班,如果孩子什么都不会,那就只能落后。


她想通过知识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可是,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


女儿小雨点会因为作业没有达到97分,就崩溃大哭;也会在工作人员问她是否快乐时,犹豫很久…


北京大学副教授蒋承说过,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导致每个人都卯足了劲,都想排在前面。没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后,所以家长就推着孩子往前走。


当父母揣着这样的教育焦虑,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领着孩子往前跑,就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管孩子累不累。


可惜,起跑线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父母的焦虑可能会毁掉孩子,让人心疼。




“伪起跑线”,终究会拖垮孩子




《少年说》里,男孩周子皓说:“我有十二个兴趣班,我好累,可不可以不要上这么多。


为什么休息的时候要上这么多补习班,写字、奥数,还有一些我连名字都记不住…


孩子的心里在喊累,妈妈却直接无视,甚至这样说:“妈妈是想让你有更多的快乐。”


如果说,父母眼里的快乐,会让孩子痛苦,那么只会慢慢磨灭孩子的兴趣,最后心里会被压得喘不过气。


曾经有高校对1000个家庭进行过课外班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50.82%的孩子上过幼小衔接班。


父母为何会如此焦虑?


因为不想让孩子输,父母盲目给孩子增加负担,让孩子从小就活在竞争中,没有原本的天真和快乐。


这些孩子,早就疲惫不堪。


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把父母的焦虑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被严重影响,他们这样说:“累,真的好累,一种心态上的累。”



他们认为,学生时代是最热血的年龄,生命才开始就要去拼命,但没道理让他们这么累。


是啊,孩子从小就这么累,可能还没走到中段,就已经被压垮了。


黄磊说:人生不是百米赛跑,一定是马拉松,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场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的。


凡是赢在起跑线的,都是短跑,领先的几步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不过是微乎的几毫米。


孩子的人生,就像成长的小树苗,要一点点浇灌才能滋养。


如果还没过半,就耗费了精力,那他可能早就累在了跑道,还如何走到终点。




“赢在起点”,未必就能到终点




德国曾有研究所对50个以游戏为中心和50个以教学为中心的幼儿园作对比发现:


孩子提前学习的优势只能保持到四年级,从四年级开始,孩子的成绩会下滑,特别是在阅读理解和数学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并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会不如同龄阶段的孩子。


可能势头过猛的开端,会让孩子短时间超越他人,但是它就如同揠苗助长,把根拔得太深,最后会被反噬。


少年天才张炘炀,两岁时就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子,两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后来还接连跳级。


10岁时以505分的成绩考上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当时校长认为张炘炀应该再等一两年,学得更扎实,心智更成熟时再上大学。因为他思维不太完善,情感、意志力都还停留在11岁的儿童。


然而父母不听劝,认为不是名校不要紧,关键是速度,于是坚持让孩子上大学。


13岁时考入北工大读硕士,16岁时考进北航读博士。


可惜,他的情商却让人担忧。缺乏自理能力、自私自利、不善于与人交流。


为了逼迫父母在北京给他买房子,拿学业来威胁。后来,他的博士生涯一直不顺利。



终于感到了毁悟:自己的童年不完整,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遗憾。


孩子就应该像儿童一样自然成长。超越年龄的压力只会吞噬孩子,带来的可能是“灾难”。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赢,打乱孩子的生长秩序,给孩子太多负担,看起来优秀,实际上早已落后。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是有迹可寻的因果,它的根在家庭,它的因在父母。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主角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孩子真正的起跑线也是父母。




好的教育,都在“拼父母”




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要承认99.99%的孩子都是普通人。


人生有三个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难就难在很多父母不愿承认自己普通,所以才会焦虑,拼命在孩子身上找荣耀感。


看过这样一段话:真正有格局的父母,永远不会忘记告诉孩子要抬起头走路。


最低级的父母,总是只会先看到自己的利益,而有远见的父母总会先衡量孩子的人生。


真正的教育不是拼孩子,而是拼父母。


01

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



13岁男孩钟宇升,以模仿老师系列短视频走红网络。


他的动作搞笑、情绪到位,很多人都说他具有表演天赋,更有人开出100万一年的签约费邀请他,却被母亲拒绝。



妈妈说:“我怕他荣耀和光环太多,就浮躁了。钱的诱惑力太大了,他现在就是一个孩子。”


在她看来,孩子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赚钱。她孩子的路看得很远,而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父母眼界和格局,看到的孩子的未来。而目光短浅的父母,才会把输赢和结局看得很重要。


只有父母把格局放大,看到孩子的未来,而不纠结于现在,才能让孩子在快乐中成就自己。


02

父母的态度和思维,让孩子走得更远



今年重庆高考状元谢欣颖高考分数高达726分。老师都夸她:“学习习惯特别好,让我们很佩服。”


而她成功的唯一秘诀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读书”,父母从来没给她报补习班,而是从小培养她读书的习惯。


谢欣颖一岁多时,父母就订了很多绘本和幼儿画报。刚开始看不懂,父母就讲给她听,到后来她看懂了又讲给父母听。


后来,大一点时,父母有时间时间就会看书,大部分时候是陪孩子看,慢慢地她爱上了读书。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去做什么样的人。


要想孩子读书,那就要先给孩子做榜样。


如果父母的思维只停留在“你必须这样做”,只会让孩子逆反。


好父母的思维是“我先做到,再要求孩子”。孩子学习时,父母也要进步;孩子读书时,就陪他一起读。


用言行和态度潜移默化去影响孩子,比“我要求你”更有教育意义。




《成长单行线》中,有一位母亲想让儿子进体制内,但是儿子更喜欢体制外的工作,于是否定了父母的想法。


母亲并没有一意孤行,而是这样说:我尊重你的选择,也请你做好吃苦的准备。



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出身都不同,本来就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要一意孤行地让孩子按照父母安排去走。


他的童真,他的选择,都该成为成长的一部分,父母可以给孩子建议,但也要尊重。


诗人于戈说: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生活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无法给孩子。没有经历这些,他就没有对生活的获得感。


当我们安排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上名校,只会给彼此增加荣耀感,却缺乏体验人生的意义。


孩子的人生开端,学业只是他的一部分,生活经历和人格塑造才是优秀的合成。


最好的教育不是课本,而是生活;最好的起跑线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