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相信自己值得世间好的”——培养孩子自信的生命力

2020-09-14

关注

自卑感源于人向本我的反向叩击,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来讲,孩子们遇到一些生活上窘迫和不安的事情时,总是容易和之前遇到相似的事情联系到一起,这种精神无力感的本能薄荷效应,就是自卑感产生的明显现象。

我们经常或多或少在教育孩子时会接触到这样的一些事件:孩子解不开难题的时候,忍不住会说孩子脑子笨;走路时遇到熟人没有打招呼教训孩子没有礼貌;公共场合不愿意展示才艺被说内向;玩耍时跌倒反而斥责他太不小心。

脑子笨、没礼貌、内向、不小心,这些时候可能就要注意了,为孩子贴标签的行为,有时是在家里,但如果发生在公共场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尊重孩子的个体思维

我有一个前辈朋友,之前在一次聚会中,很多前辈都将自己的孩子带来,席间突然提议让孩子们表演节目,在欢笑之中孩子们连珠炮弹似地接连表演了一个又一个节目后,轮到他的孩子小D表演,但是小D躲在爸爸的身后,不愿意表演。

朋友摸着小D的头,当即向大家表明: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此时他不想表演,说明有他自己的难处,我们要尊重他的意愿,我支持他。”

朋友之前在内华达大学任神经心理学硕士生讲师,他深谙该在什么场合、何种情况、因何缘由,去保住孩子心灵深处那颗脆弱的心,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时,孩子的主观意志就显得更为重要,若是不能及时调整好孩子这时的窘迫与不安,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消极负面的标签成为孩子心中成长的烙印。

人固有的思维是有惯性的,孩子们在童年时期总是会很容易因小事很快产生阴影并很自然地去规避它,以之前另一个情境为例,孩子如果在路上遇到长辈或是亲朋好友没有打招呼,或是不愿意打招呼,此时应该怎么去理解这种境况。

想想一下这种境况——“你这孩子太没礼貌了,见人也不知道打招呼”

孩子是憋红了脸,不知如何合适地去和长辈们进行touch,这个就不应和“没礼貌”联系起来,因为这并未表现孩子是傲慢无礼的状态,是可以用合适的沟通方法让孩子说出,打招呼为何会让你感到不适的原因。

现代社会大家或多或少会在陌生状况产生不适感:上台前会紧张颤抖,演说时会突然忘词,接到陌生电话会恐慌,为了不愿意和同学聚会谎称自己在另一个城市...

孩子对此所拥有的不适感,是对环境的陌生从内心找不到应对的方法而产生的,从根源上来说这才是来自孩子的主观想法。要解决这样的难题,可不是一句“你怎么这么没礼貌”所能解决的。

让自信心变成强大的自信力

自信其实是具有生命力的,对。你没看错,就是它很有可能会突然奄奄一息,甚至死掉。

《知心姐姐》的主编妙妙曾经对我说过一段自己儿时的相关经历,自己在北京的东兴隆巷生活时,那种向胡同一样的生活环境曾经给自己产生过很大的心理阴影。

这种心理阴影并非来源于那些四方天井般的排列房屋,而是来自于一次看上去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

妙妙曾经和小伙伴媛媛经常在坊街结伴上下学,之前由于在胡同了第一次认识里自己的同校同学,第一次来这里的妙妙不再对学校感到陌生,开始喜欢上了学校。但她们有一个不同的是,媛媛由于在坊街住了很长时间,和邻里熟稔的她经常会和街坊打招呼,而由于媛媛打过招呼,妙妙就不想说话了,久而久之,这里的住户们偶尔的闲言碎语令她感到难堪:

“这孩子有点蔫,性格好内向。”

妙妙听到后很不开心,逐渐地慢慢产生了焦虑,后来直接就时常自我暗示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开始渐渐避免走这条每天上下学的必经小路,甚至不再愿意和媛媛同伴上下学了。

所幸的是,妙妙后来在一次学校夏令营的交换活动中,重新找回了自我,除了让她有勇气说出漂亮的外国语言,还有分享自己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己来源于胡同的艺术素养等等,都让她大感分享与展示的快乐。后来她不仅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还决定留在北京。这一段经历令她感到尝试走出自己的阴霾是多么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懂得分享与鼓励能够深刻地对孩子们的内心进行治愈,因为人本来就是一个善于表达语言和使用工具的个体。妙编曾经就认为,从18世纪运动开始,到19世纪弗洛伊德的系统精神分析学理论,从自我、本我、超我的这一生存态度出发,许多国际友人的思想接触过“以人为本”的理念后,就容易去把孩子作为“人”看待成一个小小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工具人。觉得孩子们作出不当的举动后,第一想到的并不是孩子这么做是丢了自己的脸,而是可能会感觉到孩子们自己会遭遇窘迫和不安,转而去帮助他走出自己,这种共情思维态度的不同,转变的理念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孩子的自信可以从这些国际化的思想中培养出来。

通过“分享”改变你的生存态度

“分享”在前文中好像是个很简单的话题,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深度,也其实很难培养的心理格局。

我新加坡国立大学当交换生的时候,总有一个很糟糕的感觉,就是对学习态度的养成,似乎那些大马的老师们并不关心,而对于你的“生存态度”,老师们却时常关心并过问。

新加坡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城市,基本上很多孩子会在学习中产生焦虑的情感因素,而在心理情感上,哪怕你是一个本科生,老师们也会经常与学生进行适度地交流与谈话,并且面对许多不愿意说华文的学生,老师们会尽量善意地鼓励他们去完善这个在生活中必备的另一工作语言。

表现一个人的生存态度可能只是几个简单的心理动作词汇:比如悲天悯人、失落沮丧、慷慨仁慈、唐突无礼、拥戴支持、心怀怨恨等等。这些并不同于长期养成的行为个性或者当前心情——这是一个由心情所支配的习惯动作,并且面对很多事情,他们都会因为不同的生存态度所采取不同的行为。

国立大学或者南洋艺术学院都表示了对生存态度的研究,这来源于一个新加坡曾经一个骇人听闻的案件,一对姐妹,妹妹时常因为成绩不佳并且总是出入酒吧遭到父母的殴打,而姐姐则乖巧听话并且成绩优异总是被父母区别对待,而最终姐姐却选择了自杀,这一事件导致了当时的许多教育专家对此展开研究。

后来其实发现,姐姐从来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几乎除了学习从不与家里人讲话,而家里人也就对姐姐平时的生存态度放松了警惕,其实对一种近乎压抑的生活环境,姐姐持续高压的状态,完全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遭到父母的毒打而整天处于提心吊胆之中,最终在恐慌和压力之下选择了自杀。

交流和沟通其实是一个“Share”的过程,展示自己的才华或者吐露自己的心声,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接触过留学教育的学生谈吐之间会令人感觉才华横溢,其实他一直在适度地向你分享他所学的东西,而他的自信与温和态度,又来源于家庭的包容和关爱,所以整个人说话的氛围和场景都十分温和受用。生存态度是可以改变的,拥有留学环境的家庭更懂得分享的重要性,思维的碰撞和不断的改变,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强大自己。

著名的学者安东尼奥·托马斯曾经说过:“头脑中的每一个意念,都是身体的一个命令,这种意念会引起或治愈你的某种疾病。”这种奇特的意念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暗示,自信还是自艾通常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能完美调节两极过程,自信心需要内外兼修,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很多儿童教育专家其实都认为,让孩子更早地接触国际化的教育思想,其实更能帮助孩子自主地去完成这个心理暗示的阶段。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