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开展孝道教育,不必要求学生跪拜父母

2020-12-24

关注

点击上方蓝色字“王营说教育”关注公众号!

开展孝道教育,不必要求学生跪拜父母

王营

12月17日,安徽蚌埠。小学老师赵老师对学生进行跪拜式孝道教育。赵老师称,接到一位家长电话,说孩子在家不听话。于是,第二天上午,赵老师在大课间对学生们进行了感恩教育。赵老师表示,刚开始让学生跪下来的时候,学生有点不乐意,经过赵老师的解释,孩子们才接受,立即和老师面对面跪拜父母。

在孝道文化式微、传统美德滑坡的现实语境下,这位教师引导学生以孝为切入点,开展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然而,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对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尤其是一些传统礼仪,能否要照搬照抄,甚至全部拿来,用于年幼的孩子身上?

就拿“跪拜”这种古代礼仪来说,的确承载着一定的“孝文化”内涵,但这一礼仪早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废止。对于这些已经废止的传统仪式,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呢?也许《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论述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大意是说:“用麻来织礼帽,符合礼制,今天大家都用丝织,节俭,我跟随大家。堂下作揖,符合礼制,今天大家都改在堂上,傲慢,虽然违反大家,我还是坚持堂下。”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在遵从礼仪的问题上,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认为,要把实情与原则相统一、本质内容与表面形式相统一;既要有从众的随和,也要有违众的持守。就君子而言,从众意味着不脱离现实人生,违众则意味着超越世俗现实。礼的真正持守,应该把适当权变与原则坚持统一起来。这也就是说,孔子所坚守的,是礼仪这一外在表现形式所包蕴的内在核心价值,是礼仪所蕴含的理性意义和人的内心情感,至于外在的繁文缛节,如果不损于礼的本质,能简则简。

在传统礼教中,跪拜之礼体现的是上尊下卑、以下从上的封建理念,这显然与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让小学生以跪拜的方式进行孝道教育,不仅不合时宜,也给人做秀的嫌疑,与培养健全人格、追求平等意识的现代公民教育宗旨背道而驰。而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下跪,更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现行教育法规。

现代社会强调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子女是应当对父母有孝心、尽孝道,但这种孝心的表达不一非要用跪拜的方式,而应当是孩子对父母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行动中,更体现在孩子的精神层面。

两千年前的孔子还曾说过这样的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孝和敬是紧密相联的,对父母的孝,有人认为只要能赡养他们,让他们有吃有喝就行了,这只做了一半,因为人也同样能饲养犬马,如果对父母不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这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段话虽然是针对成年人说的,我们同样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发动学生给父母洗脚,还是带领学生给父母下跪,都只是孝的一种形式而已,如果这样种形式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一次任务,回到家后照常当自己的小皇帝、小公主,对父母呼之即来、喝之即去,教育效果又从何谈起?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只要对父母真正有孝心,何必下跪?如果没有孝心,跪有何用?因此,感恩父母的孝道教育不在于形式,也不应过于夸张,应该显得朴实、真诚;不应该沦为一时的表演,而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持久而纯粹。亲子之间如果没有人格上的平等,过度渲染下跪,只会导致孩子缺乏骨气,染上俗气。

由此可见,学校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形式绝不能冲淡内容,要为内容服务。学校要通过开展系列性的主题教育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父母不仅给了自己生命,还靠他们的辛勤劳动养育了自己,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仅要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更要理解父母的艰辛,替父母分忧解愁。作为学生,当务之急是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父母的愿望,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