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熊孩子”不可轻言开除,也有转化的可能

2021-06-08

关注


“熊孩子”不可轻言开除,也有转化的可能

王营


本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某小学几名家长到当地教育局反映,要求下学期开学后给自己孩子的调换班级,或者将班上一名“熊孩子”给予退学处理。原来,该“熊孩子”有攻击其他孩子的行为,引起受伤害孩子家长的普遍不满。

接到家长反映后,教育局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学校证实,班上确实有这样一名“熊孩子”,不听班主任管教,经常搞恶作剧,对其他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学习。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这类“熊孩子”冠以“坏学生”、“问题学生”的称号,这样的学生的确班主任头痛,让任课教师无能为力,也让家长担心。他们身上有很多难以克服的“毛病”,非但自己不学习,还常常搅的四邻不安,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学习。但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学校无权开除这类学生,也不能无缘无故地将其劝退。如果班主任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这些学生往往会在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严重者甚至会拉帮结派,制造校园暴力,对其他同学造成人身伤害。

家长要求给自己的孩子调换班级或者给予“熊孩子”退学处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熊孩子”毕竟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其所作所为还构不成校园暴力,更谈不上违法,因此学校没有权利开除这名学生。学校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帮助这名孩子,促其尽快转化,成长为一个正常的孩子。

“教育就是转化”,把一名优秀学生教育好,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而把一名“问题学生”转化好,却更能显示出教育的强大力量。笔者认为,转化这类“问题学生”学校需从三方面着眼:一是了解,二是关爱,三是讲究方法。

首先,班主任要了解这类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分析原因,以便对症下药。问题学生背后常常会有一个问题家庭,父母要么离异,要么外出打工,陪伴孩子的时间少,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导致孩子放任自流;或者父母一方教育方法不正确,经常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另外,有些个性较强的孩子也往往形成一些不良行为,如有的孩子天生好动,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等等。因此,班主任老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要对本班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孩子的性格作一个较为透彻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对有问题的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转化方案。

其次是关爱。对于这类学生,班主任老师往往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并非没有转化的可能。据报道,河南有一位叫吴樱花的初中教师,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转化一名问题学生,其间写下了15万字的日记,详细记录了转化这名学生的过程。升入初三后,该生看到老师为他写的日记,良心发现,决心痛改前非,立志求学,最终考上了重点高中,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也许正是许多老师所缺少的。其实,有些问题学生并非什么都差,在某些方面甚至相当聪明,只要班主任老师不放弃他们,并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正确引导,用心关爱,做耐心细致的工作,用真情去感化他们,这些学生最终是可以转变的。

再次是讲究方法。教育是一门艺术,转化问题学生,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需要一定教育智慧的技巧,促其自我教育、自觉转化。有这样一则寓言,说是一个人脾气不好,问父亲怎么改。父亲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院子的栅栏上钉上一颗钉子。”过了几天,这人又告诉父亲:“我已经好几天没有钉钉子了,这些天都没发脾气。”父亲很高兴,又告诉他:“如何一天不发脾气,那么就拔掉一颗钉子。”过了些日子,这个人又告诉父亲:“我把钉子拔完了,现在坏脾气改掉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说:“你看,虽然钉子拔掉了,但是钉孔都留在上面。你要记住,你伤害了别人的情感是会在别人心上留下伤痕的。”显然,这位聪明的父亲在纠正儿子的不良习惯时采用的是“减法”,即采取“钉钉子”和“拔钉子”的方式,逐步减少儿子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次数,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也是一种强化训练。

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都不要抛弃那些有问题的孩子,只要发现及时,方法得当,并帮助其树立改正的信心,孩子的有些问题是可以得到纠正的。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