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清华大学副教授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普通人,你呢?

2021-09-24

关注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一场名为《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的演讲中高喊: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这种思路显然异于教育话题中鸡妈鸡娃的大多数,很快成为爆款话题。

“按照这个逻辑,全中国上亿小朋友都在学语数外,是不是不要学了?另辟蹊径?”

“清华大学教授的孩子,从小清华附幼、附小、附中上来,她嘴里的普通人只是那个圈子里的普通,不是老百姓所理解的普通,别想太多了。”

“这大姐坐拥普通人得不到的资源,对普通人大喊一声你们都别努力了!都在社会底层给我待着!然后无脑小呆呆为她鼓掌。”


承认孩子是个普通人,是不是我们家长需要上的一堂必修课?如果普通,你想让你的孩子有多普通?

刘瑜的观点认为:不让孩子当螺丝钉,开怀做自己,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孩子更幸福不过分逼娃,家长不较真,给孩子空间,接纳孩子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的结果。


01.

你甘心让
孩子成为普通人?


我现在越来越讨厌被人问:“你甘心让你孩子当个普通人?

真是又好笑又可气,我不甘心,能怎么着?我把孩子发射到火星上去就不普通了?


现在还有一个相反的舆论风气,市面上别管有孩子的、没孩子的、懂教育的、不懂教育的、统统跑出来教育家长说:“你们要允许自己孩子是个普通人”。


这届家长真难啊!一会儿要不甘心孩子普通,要有志向有野心;一会要允许孩子是个普通人,不要有“痴心妄想”......


我就纳闷了,“普通人”怎么带了点贬义的意思呢,做个普通人怎么还透着为难和将就的失败感。


当父母的对自己孩子有欲望,有要求,有目的性,这是人之常情,但我想说,世界上99%的人,都是普通人。


前几天我看了复旦教授梁永安的一段话,我觉得特别好,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你如果只是以出人头地为目的的话,其实你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偏狭的道路,就是你再想在今后的生活里面干得比90%的人还要好,那是很难很难的。我们整个教育,都应该转移到一个什么方向上来呢,我们今后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梁教授的话就像个启示录:你们不要挤破头去追求什么出人头地了,先冲上“普通人歧视链顶端”,做好一个优秀的普通人就已经不容易了。


其实内卷的发端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每个家长都害怕子女的未来还不如自己的成就大。


02.

“军备竞赛”模式
只会让教育越来越卷

教育如果进入“军备竞赛”模式,后果会是什么?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你上两个补习班,他上四个补习班。前一段时间我在一个妈妈群里,看到一个转发的新闻,讲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妈妈,为了辅导孩子考大学,硬是把自己锻造成一个理工科的学霸。


我当时看完这个新闻后,就在妈妈群表态,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们家孩子以后就让她开个奶茶店得了。结果其他的妈妈纷纷表示,他们的孩子也要开奶茶店。我当时只想:要不我还是开个煎饼摊算了,否则行业竞争太激烈了。


在这样的恶性竞争里成长,也很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虽然习得了十八般武艺,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


但是,这一切最大的伤害是孩子本身。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很普遍,自杀的低龄化趋势非常严重,每5位中学生就有1位曾经考虑过自杀。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结果,我们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试,完全了无生趣。就算不抑郁、不自杀,在这样的恶性竞争里成长,也很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虽然习得了十八般武艺,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


03.

鸡娃才是出路?
时间会给出答案

家长们鸡娃,不过是为了孩子在某方面领先其他小朋友,在教育路上获取更多的优势。但是在天赋面前,再怎么鸡血似乎都差一口气。


三十年前的那些天才,三十年后是否依然保持领先,凭借自己的特长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呢?


八十年代电脑开始出现,准入门槛非常之高,如今技术更新迭代,人人都能操作一把,当初的电脑发烧友现在又去哪了呢?



91年就能连接六台电脑自己创建电子布告板(当时的论坛)的“Crazy Net”,在节目里展现了他对电脑的热爱。



为了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他把自己一半的薪水都投入到运营维护中,甚至上班也会偷偷摸鱼玩电脑。



三十年后,当年的“Crazy Net”是被先进技术淘汰了,还是凭借自己的技术致富了?


后来的Crazy Net去了日本深造,又回到香港后开了科技公司,并命名为“Crazy Lab”,当初只有六台电脑的他,现在拥有三十台。



大门、电视、窗帘,全部全自动,智能机器人也不在话下。



痴狂依旧,生活照样没有改变。



除了“Crazy Net”,当时还有一位“电脑王子”在这方面展现了傲人的天赋。


“电脑王子”原名叫崔永建,因为中学时期天赋极高,还痴迷电脑,获此别名。因为太沉迷电脑无心学业,“电脑王子”上学时还曾两次留级。


九十年代,他就曾通过自学编程,给一家公司写程序,挣了2万多块钱。老师对当时还是中学生的崔永建评价十分之高,说他做出来的程序或者设计很多已经达到了大学生的水平。



三十年后再寻回当时的“电脑王子”,似乎也没有因此而飞黄腾达,仍然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


旧地重游的“王子”还带着两位“小王子”,一起观看当初的采访画面。说到爸爸当初因为痴迷电脑而留级的事时,儿子对爸爸还表示了肯定。



虽然电脑没有让“电脑王子”真的变成王子,但是他对电脑的热情却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两位“小王子”也在这方面有超高的天分。



天才如“Crazy Net”和“电脑王子”最终也没能成为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更何况那些只是被家长们鸡出来的牛娃。


父母总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奥数天才”“运动健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此不停在各种培训班之间奔走,如果牺牲了孩子快乐的童年时光换来的也不过是未来平凡无奇的一生,这样的鸡血还值得吗?

 

04.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接受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一点之后,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颗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大部分人可能天赋都很普通,但是TA的兴趣爱好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一个家长的使命就是:沿着孩子的这种独特性,帮TA找到更合适的发展方向。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家孩子没有任何比较优势,怎么办?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所谓的比较优势,不是说你一件事情干的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干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能够干的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比如做饭、化妆,你把它做到极致,也可以成为你的亮点。
最近新兴了一个工作叫做“收纳咨询师”,换做以前,大家一定想不到,收纳都可以成为一个工作,甚至是事业。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够了,这就是成功。

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人生有三次成长:理解父母的平凡,认识自己的平凡,接受孩子的平凡。

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轻松,我相信这种因势利导的教育,对教育本身的产出,对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万户的和平稳定来说,都利大于弊。只有每个人都各美其美,一个社会才会生机勃勃。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