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李云迪VS “华为少年”,20岁后过的是两种人生!

2021-10-26

关注



中国父母这一生,永远有着操不完的心。


我们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报了奥数班、英语班、舞蹈班…… 


我们希望孩子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再苦再累也要逼着孩子考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


有研究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有1/3的家长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了孩子身上。


可尽管如此,父母们仍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李云迪的妈妈张小鲁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01


李云迪4岁开始学手风琴,虽然天赋异禀,但很难坚持长时间的练习。



妈妈张小鲁就把儿子送到少年宫,“让老师调教调教他”,即便每次路上往返要花去4小时,她也照样风雨无阻。


后来李云迪转学钢琴,妈妈保证每天晚上6点准时开饭,因为7点到10点是雷打不动的练琴时间。


为了督促儿子,她还会提前十分钟坐到钢琴旁,一直陪到练琴结束。


张小鲁说:“我把陪儿子练琴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



也正因如此,妈妈对儿子学钢琴的要求,愈发严苛。


有时,儿子练琴,妈妈就坐在旁边织毛衣,哪里弹错了,毛衣针就“啪”地抽过去。


12岁时,李云迪备考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妈妈要求他每天练琴十几个小时。此前时间表里唯一的娱乐项目——看半小时动画片也被禁止了。


有一次,妈妈外出突然折返,发现儿子在规定的练琴时间里偷看电视,便大发雷霆,直接扔掉了电视机。


李云迪的哀求、认错,都没能改变妈妈的决定,还没有钢琴高的他,在房间里整整哭了三天。


很久以后,妈妈重新提起此事时,表示并不后悔,她说:“家长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该对得起自己付出的一切。”


话音未落,她又解释说:“主要还是因为云迪对钢琴有兴趣。”


很难想象,一个孩子能在妈妈一次次用毛衣针抽手背、直接扔了电视以后,依然发自内心地喜欢钢琴。


有一次,李云迪练习一首乐曲时,怎么也弹不对。妈妈气得摔门进了卧室,李云迪赌气般弹了一遍又一遍。


直到夜里11点,妈妈才在爸爸的央求下出来听了听,虽然很满意,却也只是说了句“可以了”。


还有一个周末,李云迪听到家里有亲戚要来做客很高兴,觉得自己“今天不用练琴了”,但妈妈说:“定下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能轻易改变。”


是喜欢还是“不得不”喜欢?


答案不言而喻。


在妈妈的严格管控下,李云迪的自主动机早已被悄悄破坏,逐渐转变为了受控动机。


不可否认,妈妈的“高压政策”效果确实显著,那几年的李云迪几乎每年都能拿一个冠军。

后来,他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琴家,却依然活在妈妈严苛、详细的规划表里,从生活起居到事业决策全都被一手包办。



甚至李云迪二十几岁出国留学时,妈妈也作为“陪读”不离左右,直到被李云迪坚决拒绝(目前已有爆料称,李云迪留学期间情史丰富)。



被严厉管教,压抑本性的李云迪,大概是别人眼中的“完美小孩”,守规矩、懂礼貌,钢琴弹得好。


然而,一个人怎么会甘心只照着别人规定的剧本生活呢?


毕竟压抑本性,不代表能消灭本性。


所以,那个暗处的、渴望自己说了算的“李云迪”一直在蠢蠢欲动,一直在“破格”的边缘来回试探。


有句话说得好,压得越狠,反弹得越厉害。或许小时候的李云迪只是想偷看电视,但长大后的他,则直接按错了人生的黑白键——随地小便、违法嫖娼。


教育家说:“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


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耻的错误。


好的父母,既不是把过度付出当成控制孩子的筹码,也不是把撒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而是懂得“放养”的艺术,放的是思想,养的是习惯。


看似“懒得管”的背后,是知己知彼的胸有成竹。


02


与李云迪妈妈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是,“华为少年”稚晖君的父母。


稚晖君是谁呢?



他是一个普通的厨师家庭的儿子,


他是一个华为公司以200万年薪收入“天才计划”的学霸,


他是一个B站上走红多年的大神。


在B站视频里,他展示了自己造的一只钢铁侠的机械臂——Dummy,并远程展示了如何给一颗葡萄完美地缝针,引发了全屏阵呼。



他热爱科技——


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了,就动手把自行车改装成自动驾驶;


花三个月时间,做了一台硬币大小的智能小电视;


除了搞学术、玩发明,画画、弹吉他、剪视频等样样会,被网友称为 “除了生孩子什么都会”的“复合型天才”。


稚晖君父母对儿子的教育只有一条大原则——保证成绩。


除此之外,孩子爱干嘛干嘛,一概不管。


小时候,稚晖君喜欢研究电器,家里的收音机、电视、钟表,在他的“魔爪”之下,四分五裂。


父母没有过多责备,只是特意找了些旧家电给他拆,以减少经济损失。


高中毕业那年,稚晖君想去深圳打工,父母也没反对。他在深圳当了一个月的流水线工人,用赚到的工资买了一台智能手机。


至于选专业,父母更是随儿子的兴趣,对儿子的要求只是有点出息就行!


其实,稚晖君父母的“不管”,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甩手掌柜”,而是给孩子以自由,最大限度地尊重孩子的爱好,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让稚晖君保留了对科学最本能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育家说:“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自由是一种可以舒展的空间,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


03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


李云迪的妈妈,管控过多,无形中在拿孩子的心理成长换取事业上的竞争优势,结果得了荣誉,失了品格;


稚晖君的父母,懂得放养,无形中给了孩子一个舒展的空间,一种托举的力量,结果才德兼备,内心丰盈。


很多父母往往以孩子学业、事业为中心,而忽略其真实自我和品格方面的培养。他们总觉得孩子长大了自然就理解了,就会了,就懂了。


殊不知,这种教育的缺失,生活是不会给你自动补上的。父母终归不能代替孩子去经受成长,更没有能力去为他扫清所有的障碍。孩子的路,终归要自己走。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只顾眼前的得失,看得长远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所以,做一个淡定掌舵,有智慧的“懒”的父母,会让孩子更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选择、诱惑、虚假和脆弱。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