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突破亲子沟通壁垒最好的方式,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2021-10-26

关注


最近,兰海老师收到一个有点儿「搞笑」的求助:


「女儿现在5点半,最近几个月经常会觉得我和爸爸笑是在嘲笑她,例如她走路的时候一扭一扭,我觉得很可爱,就忍不住笑了,她就生气地说,你笑我干嘛;


还有我和爸爸说一些她的事时,边说边笑,她也觉得我们是在笑话她。


不清楚是不是孩子在这阶段的特有表现,最近出现的次数很频繁,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


父母觉得,只是因为孩子的姿势滑稽,显得呆萌,所以发笑,并非嘲笑;但孩子的理解是讥笑,甚至耻笑。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会错意」,感受到亲子沟通时无法突破的壁垒。有时是孩子理解错父母的意思,更多时候,是父母习惯了成年人思维,无法代入孩子的视角。


在抖音里,有个妈妈这样评论:



「孩子觉得跟父母分享的明明是趣事,但大人只想到孩子是受欺负了。孩子吐槽说,跟你们说好玩儿的事,你们一说都不好玩了,你这样,爸爸也这样。」


可以确定的是,长此以往,孩子会降低分享的热情和频率,且这位妈妈已经感知到了危机。


其实,理解孩子,是突破亲子沟通壁垒最好的方式。


理解孩子 ≠ 只在激烈冲突时理解孩子


这些场景大家肯定都很熟悉:


当父母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孩子就发脾气,甚至打人,父母没忍住发了脾气;

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甚至一沟通就吵架;

孩子逃避沟通,什么都不跟父母说。


大部分家长只会在出现上述或者类似情况时,才会急于求救,这时候,提及「理解」,父母应该都会同意。



但对孩子的理解,并非只用在激烈冲突时。


孩子分享学校里的趣事、说知心话,都是信任父母、渴望与父母亲近的表现,是在为日后更重大事情的吐露做铺垫。


对孩子的理解,体现在相处时的方方面面。


不被理解的孩子,究竟有多难过?


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事都不敢求助父母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到底经历什么?


有一个回答说:「其实也没有经历什么,就是上学的时候跟妈妈说学校的趣事,妈妈明显不感兴趣,还会说你不要像他们那样,不要学坏。」


不仅得不到回应,还会听到一些自己不想听的话。


换个角度想,妈妈似乎没有做错,她教育孩子别学坏,是她作为母亲的职责。


可是,我们不能只看到父母「应该教育」的角度,却没有从孩子的视角思考问题。


最近几年,孩子作极端选择的新闻越来越多:


上海卢浦大桥上,17岁少年从车里冲出,从桥上跳了下去;



陕西高三女孩,在四楼教室的窗前纵身跃下,经抢救无效身亡;



孩子们之所以选择与温暖的世界说再见,很大程度上他们害怕的不是被说被骂,而是遇到挫折后,父母无意中给予的「二次伤害」


理解孩子,让孩子在爱和温暖中成长


回到文首的问题,当孩子觉得父母在笑话他时,父母应该如何引导?


「兰海说成长」里,专家支了这样一招:

「五岁半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正常,首先一定要马上安慰她,爸爸妈妈之所以发笑是觉得她可爱,告诉她,如果你不愿意,我们不笑了。」


拆解这个方法的逻辑是:


确定年龄段(不同年龄成长规律不同)

安抚孩子情绪明确告知含义

遵从孩子意愿,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


孩子的思维与成年人的存在明显差异,视角不同,所见「事实」也不同。


所以,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孩子,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孩子?

第一,学习孩子的科学成长规律,更了解孩子生理、认知、心理和社会的发展特点,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


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身心差异较大,不推荐大家盲目挪用技巧,最好是系统性学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二,转换面对孩子的心态,比如,跳出父母的角色,把自己看成一个观察者和侦探,去观察孩子的哭闹,探索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


第三,和孩子平静地说出各自的想法。


改变沟通模式及思维方式并非一朝一夕。作为父母,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根据以上方式,往复练习,逐渐突破亲子沟通的壁垒。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