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海淀妈妈VS顺义妈妈:教育到底是拼妈还是拼娃?

2021-11-01

关注

陪娃写作业是个技术活,哪怕博士妈妈,博士爸爸,也难逃陪娃写作业的崩溃场面,刷微博刷到下面这样的新闻已经见怪不怪:



陪熊孩子搞定学业,哪里的妈妈最疯狂?


全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在北京的家长圈中,海淀妈妈就是一个风向标,她们拼了老命,下了血本鸡娃、精耕细作,不疯魔不成活,在她们的任务清单里,孩子在10岁之前需要做到:

 

1岁开始中英双语教学;

3岁能看英文绘本、背100首古诗;

4岁,学乐理、钢琴、画画;

6岁上区里最好的小学;

8岁看完《西游记》《论语》,绘画拿到全国奖;

9岁钢琴过十级,运动拿到市级比赛名次;

10岁奥数比赛一等奖,拿到PET(剑桥英语考试二级)证书。


如此高瞻远瞩(揠苗助长)的培养目标,只为将孩子送进传说中的海淀“六小强”: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学、十一学校和首师大附中。这六所中学承包了海淀九成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华北大录取名额。

 

比海淀妈妈更鸡血的是传说中的顺义妈妈。每一个顺义妈妈,在养育孩子这条路上都活成了一名杰出的产品经理。


大部分顺义妈妈都曾经横行职场、风云叱咤,半数以上都带着世界五百强企业光环。不少人还是海归,一开口飚英文,基本都持平CCTV国际台主播水准。

 

顺义妈妈每天都泡在题海、孟母群里,收集着大量的学习资源、升学第一手资料:


2000道真题、奥数名师、大语文名师、抢PET名额秘诀、为了辅导孩子考雅思自己先把雅思成绩刷到7.5,最受六小强欢迎的简历.......


如果顺义妈妈自嘲“不配拥有梦想”,那普娃的家长见识了这般操作,大概只能为梦想窒息了。

 

双减政策实施,原本是想帮家长们卸下负担,减缓焦虑,但依然挡不住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执念,“住家教师”成为富人新宠就是一例。家长们都是明白人,他们最担心孩子被自己养废了。

 

不借助外力,不依靠学校、培训机构老师监督、划重点、拔高知识难度,就只能家长亲自出马,充当孩子的学习督导师了。

 

著名科幻作家郝景芳曾说,大多数家长苦于无法让孩子自觉学习,在于没有教会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激活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佛系父母=孩子学习烂;鸡血父母=孩子学习好。教育的本质是拼娃,不是拼家长!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困扰数百万家庭的养育难题: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自驱力,避免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大包大揽。

 

首先,明确一件事:学习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长的事。对于学习结果负责的,应该是孩子。承担学习责任的,也只能是孩子自己。


家长的职责,不是一名“驯兽师”,盯着孩子按时按点做算术、背单词、默写,而是帮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让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不松懈,有担当。

 

再次,我们来重点讲一下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能力——内驱力的培养。

 

什么是内驱力?内驱力,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内部驱动力。人的行为,从根本上可以分为“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



内驱力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动力,一个孩子有了“内驱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即使没有外界的强迫、监督、辅助,也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好奇心,充满热情地去做一件事,孩子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是快乐的,而不是被迫的,痛苦的。

 

对于教师来说,教是为了不教,对于家长而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自律的品质,让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学习方法简洁高效。

 

最后,我们来看下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通过实验研究,归纳出人的三大类需要: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对权力的需要。基于这个理论无论大人或小孩,都有三类动机:胜任感、归属感、自主感。

 



基于这一理论,家长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调整:

 

(1)胜任感


为孩子制定小而具体的目标,把“高期待、高标准”改为“小目标、大反馈”。只有当孩子对完成任务有信心,才会积极努力地去行动,反之当孩子对于要做的事情感到恐惧,就会出现拖拖拉拉、敷衍逃避的倾向。

 

家长对孩子设定的目标,要在孩子可达成的范围内。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要给孩子具体、中肯的赞美,不要笼统地说“你真棒”“你很优秀”。

 

(2)归属感

 

人都是活在关系里的,每个孩子想要被爱、被看见、在关系里受重视,没有孩子不喜欢表扬、激励、由衷的肯定。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家长要经常赞美孩子,让孩子觉得被接纳,让他内心充满安全感,当孩子想赢得更多正面反馈时,做事就更有动力、更自信,不会畏首畏尾,惧怕失败。

 

(3)自主感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自主的掌控感,也就是说,在生活里“这件事我说了算”“我有一定的选择权”会给孩子非常棒的体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家长会经常听孩子怒怼:我还能不能有点自由?实际就是争取自主权。如果家长总是代替孩子做决定,为孩子安排密密麻麻的时间表,决定孩子该穿什么,吃什么,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助、弱小、对生活没有掌控感。



家长给孩子任务,不妨给他一定自主空间,在细节上让孩子自己做决策,慢慢培养孩子的规划能力、有序思考的习惯以及时间管理能力,最终让孩子远离“厌学”,学会自我管理。

 

最后,愿每一位陪孩子长大的家长,都不要活成一个事无巨细、暴躁失控的“驯兽师”,而是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成为一名教育“助产士”,协助孩子把内心向上、自律、坚韧、美好的一面生产出来。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