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这3种情况家长要注意了,90%的孩子厌学根本就在这儿!

2021-11-16

关注


文|陶若素


近日,一位爸爸把孩子带到派出所,求民警关几天。


原来,孩子玩游戏,被爸爸没收手机和充电器。孩子气不过,逃学9天,决定辍学打工去。爸爸苦劝无果,找警察求助。



民警听完父子俩的事后,安排孩子在所里协助他拔草、消毒。


孩子毫不犹豫地同意,结果干了一会,便汗流浃背,碍于自尊,他没吭声。


中午时,孩子小声试问民警:能不能不拔了,又被拒绝。


一天过去了,孩子终于崩溃,大喊着去上学。



孩子不想念书,觉得打工轻松,父母可以用“体验劳动”方式,让孩子自己体会,天下没有绝对轻松,只有相对轻松的事。


孩子或许会读懂父母用心良苦,选择好好读书。


但并不是所有孩子不想上学,都要体验劳动,因为孩子不上学原因不同、年龄不同、理解力不同、解决办法各不相同。


千万别把教育看作两极对立,不是就是。如果答案这么简单,教育不会犯难。


孩子漫长求学路中,我们只有有个标尺可参照,该管时管、该惯时惯,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父母才不会无奈报警。


01

孩子不想上学,背后动机是关键


《老师请回答2》有一期,9岁孩子连着两周不上学。


在父母眼中,每到清晨他就装病,即使送到学校也会溜走。



伪造老师假条、威胁父母离家出走。父母彻底服了,心力交瘁。


可在孩子眼中,父母逼他写作业,他的压力越来也大。


沟通不畅时,妈妈就动手打他。


父母没逼孩子学习成绩,孩子在学校表现也不错,问题出在哪?



面对各位老师,孩子说出心里话。女同学掐他胳膊,同学给他起外号,他回家跟爸爸说,爸爸让他找老师。


他在乎妈妈,可妈妈太忙,无暇顾忌他,这让他备受冷落。


从一年级起,他学会忍住不说。但幼小的心灵怎么装得下那么多委屈,孩子还是撑不住了。


是呀,在学校被欺负,跟父母诉苦不被看见,孩子得不到回应,自然就不愿说了。



当孩子不想上学,我们与其数落他种种行为,不如找找他行为背后动机。


幼儿园阶段,可能是同学、老师的矛盾冲突。


初高中阶段,也许是霸凌,大多数时候是成绩、考试压力。


就像这位孩子,他有了委屈,想诉诉苦,渴望父母拥抱,结果却被推开。


无论哪种原因,只要孩子不被看见,压力无法排解,他都会陷入情绪旋涡。


孩子的情绪体验大多是由与生理需要的感受(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绪体验(自尊、羞愧)过渡发展。


如果这些感受都是消极的,那孩子就会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下降、厌学严重的甚至会自杀。


作为父母,别再痛心孩子变坏,他只不过迷失在焦躁中。


02

理解孩子压力,但不能轻易松口


知乎有个帖子,一位咨询师呼吁家长别松口。


不想上学一旦被父母容许,孩子就更不愿意再去学校。


父母要上班,孩子没人看管,他又需要同伴陪伴,就只能和不上学的孩子玩。



她分享高中时,一位同学说要参加艺考,在家学习。


她去过这同学的家,家里没人管她,只有满墙口号和梦想计划,倒是看到她热血沸腾,羡慕不已。



结果高考后填志愿时,没见过这个同学。


几年后,网友想起她,无意间却发现,这同学学历还是高中。


网友突然明白,那些口号和计划不过是同学自负的掩饰。


他没解决掉考试焦虑和现实中学习的问题,反而被套牢。



随着疫情发展,很多在家上课的孩子,不愿去学校。


因为家里没有老师的压力,群体学习的压抑,孩子由苦到甜容易,由甜到苦难了。


成人的自律感都很难,何况孩子哪来的自我约束力。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说,每个人不同年龄阶段,肩上都自带任务。父母职责就是工作、养育子女。


孩子从童年起,任务就是学习。


长达十几年,他的社会身份就是学生,走到哪都变不了。即便去打工,大家第一句也会问:你怎么不上学?


但是每个孩子资质不同,或许学校知识和课程对这些孩子而言,的确很难。


父母指责、抱怨毫无意义,如果孩子是学习问题,就先让孩子跟住是关键。


如果是家庭教育问题,父母就先解决亲子关系。


让孩子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中,挫败感少了,他才不会遇事逃避。


03

多做这4件事,让孩子爱上学校

 

01

反思自我行为,改变亲子关系


当孩子不想上学时,父母除了及时向学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更要反思自己。


是不是我们的要求,对孩子而言是压力和负担。


有的孩子担心父母失望,逞强。有的孩子在被父母语言、暴力沟通后,开始对抗。


这些都是孩子“不想上学”的理由,但我们的错误做法,却又转嫁了矛盾方向,实际跟上学毫无关系。


父母只有先反思、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沟通方式,孩子才不会又被支配的恐惧。


态度,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


02

帮孩子找到上学的动力


《陪孩子一起长大》书中指出: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候,得到奖励就会继续做,还会不停地想做同样的事情。


作为父母,我们要理解,奖励不仅是成绩提高,或者是学习好,父母送礼物。


奖励是一种心理驱动力。


孩子在学校受同学喜欢,老师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其他优点,孩子自己有专长优势……这些都会凸显他在集体中的存在感。


作为父母,帮孩子找出他在学校的心理支持。孩子在学校感受到价值,就是上学的动力。


03

让孩子看到父母态度


教育家李跃儿老师针对孩子“不想上学”问题,建议只有一句话:必须去。


父母要坚定地要求孩子,站起来,上车去学校。



除非孩子真的生病,可以不去。


当孩子想赖床、睡懒觉、逃避学习时,他也会用“不想上学”试探父母态度。


这个时候,父母态度坚决,就是让孩子知道没有条件可讲,他才明白上学这事很重要。


孩子有了“上学惯性”,父母将来也少操心。


高要求加高关爱,孩子能看到温暖,也能理解底线。


04

给孩子找个台阶下


大部分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出头,而仅仅是被理解。


当孩子回家吐槽老师、同学时,我们认真去听,顺着孩子的话重复一遍,或者替他说一句“用不用帮你请假”即可。


父母好像什么都没做,只是合理化孩子情绪,他就有了被理解、被关注的感觉。


如能做的更多,彼此可以讨论一件事的利弊,让孩子看到不上学的坏处,孩子自然就去了。


有了台阶可走,孩子知道自己要去哪。


04

让孩子有所憧憬,才是学习最好动力


漫长的学生时代,每日与书本为伍,未来会好吗?只有十几年后才见分晓。


学习的成效,见证的太慢,所以请容许孩子有时迷惘、焦躁不安。


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成功的人才能感受喜悦。


孩子这种认知是空白的,所以请别苛求孩子理解“父母所说的未来”。


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找个人生参照,或者多引导孩子聊聊,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即便是偶像也好,某种社会角色也好,只要能给社会带来价值就行。


孩子有了人生方向,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父母帮孩子分解好目标,完成当下的任务,这就是一小步胜利。


让孩子理解学习的意义,不是为了成绩,而是成为谁。


当梦想的甜盖过学习的苦,自驱力会带孩子披荆斩棘,斗志向前。



作者:陶若素,一位爱读书的SOHO妈妈,心理咨询师。坚信“爸爸是家的顶梁柱,妈妈是家的精神堡垒”。分享亲子育儿、婚姻家庭,成长。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