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唱反调”的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

2022-04-18

关注


文 | 陶若素


孩子总爱”唱反调“怎么办?


江苏一位妈妈,因为孩子上完网课后不想收拾书桌,一气之下,将他的书扔满房间,要求孩子立即收拾“及时止损”。


可孩子却大唱反调,且振振有词:我才二年级,有些话听不懂!但我知道,笋是能吃的!



到底是孩子真听不懂,还是故意气父母,这是个问题。


养娃路上,总能听见父母吐槽,和孩子说东,他非要朝西。


为什么孩子总爱唱反调?


01


唱反调,孩子成长的内驱力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白熊实验”。

心理学家给参与实验的人一个任务:别去想一头北极熊。


结果受试者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并在接下去的几分钟,不断地想起白熊。


越是要求不去想,脑海中的白熊越是挥之不去。


“白熊实验”告诉我们:过度的禁止行为,有时反而是一种关注提醒,大脑思维就是这么刚!


这就很好理解,父母越要求孩子,少玩会手机,快去写作业,孩子越磨蹭。


妻子越要求老公回家做家务、带孩子,老公越装聋作哑。


在孩子和老公看来,“被要求”也是一种尊严压迫,只有“对着干”,“唱反调”才能体现自我的存在感,体会自主的快乐。


这也意味着,人人都有自我意志,不想被控制,是人的本能。


3岁之前,孩子依赖父母,父母控制孩子,在依赖和控制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关系。


随着孩子认知、言语、行动力的提高,孩子有了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同时父母也感受到了“危机”。


孩子用“唱反调”,反抗父母的控制,是在试图维护自我意识,掌握活动的自主权利。


父母与其威胁孩子“不收玩具,就别吃水果”,不妨这样引导:“要吃水果了,先把玩具收起来”。


与其说“不写完作业就别出去玩”,不妨改为“写完今天布置的作业,我们一起来玩一会儿。”


家长避免自己说出“不”、“别”等类似提条件的词汇,降低孩子“唱反调”的欲望。


02


唱反调,孩子情绪的出口


当然,不是所有唱反调都是成长需要,有时只是孩子感受需要。


知乎上有个帖子:明知道父母会伤心,为什么还对着干?


一位网友有着深刻的体会。


对孩子来说,他只是坚持了对的事。特别是当他想独立完成一件事,父母的干涉就是指手画脚的控制。


可即便后来失败了,为了捍卫尊严,也要无理辩三分,更何况父母说教的态度,太令人气愤。



其实,所有的争辩,都基于我们过于坚信“我对你错”,无论父母亦或孩子。


只不过,青少年具有“独特自我”的认知特点,他们将自我体验当做世界的中心,不理解人与人感受不同、观点各异。


当亲子间意见相悖时,对孩子而言,就是独立宣言的战争。


为了自由和主权,唱反调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


一个妈妈曾抱怨过,自从生完老二,乖巧懂事的老大变坏了。


她哄老二睡觉,老大就故意大喊大叫。


无论她怎么训斥,老大就是笑嘻嘻。


因为,在孩子的察觉中,当妈妈对他关心不足,而制造混乱,就能得到关注,唱反调不过是孩子渴望的表达


当孩子一旦尝到“唱反调”的甜头,那个渴望被关注和认可的孩子,内心很苦。


还有一位网友说,不知为什么,工作压力越大,回家就越想顶父母。


人的受挫经历会导致自尊心、自我价值感急速下降,为了阻碍这种痛苦的感受,内心虚弱的孩子会选择“唱反调”这类强烈的情绪体验来获得力量感


如果父母能敏锐察觉到孩子的求救,我们便能忽视“冒犯”,积极帮孩子找回自信力。


像打球、跑步、游泳,都是不错的情绪调节方式,孩子在运动中,也能认清什么是正向的情绪表达。


而父母与孩子“在一起”,这种天然的情感连接,本身就是最治愈的力量。


03


最怕父母,掉进孩子的“情绪陷阱”



央视曾播出过一部纪录片《镜子》。


片中,有个孩子叫家明。


当他想玩时,爸爸会说: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


当他踢球时,爸爸会批评:你成绩都落下多少了。


当他想报自己喜欢的专业时,爸爸直接否定:前景不好,喜欢也不行,必须听我的。


在爸爸看来,他只是在教孩子人生道理,希望他这辈子过的比自己好。


但对家明而言,这种“为你好”就是无形地操控



为了独立自由,他选择对着干,父母越想让他干什么,他越不干。


最后,连高中都不读,辍学在家,制造麻烦,甚至自残。


他用决绝的方式,争取人生主导权,拒绝过父母安排好的生活。


但遗憾的是,这一切的拉锯,却被爸爸视为“叛逆造反”。


爸爸并没看见孩子的渴望,只看见一个逆子,令他人生绝望。


如果我们在亲子冲突时,常常陷入对方的情绪陷阱,那么这段亲子关系,注定变仇敌。


04


有些担心,只是假设


为什么父母容不得孩子唱反调?


在心理咨询室里,一位父亲吐露了心声。


咨询师:为什么非要孩子听话呢?


父亲:让他听话是防止他将来...吃亏。


咨询师: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吗?



父亲犹豫了:哪儿有孩子自己做主的。

因为他走了一条被父母安排好的路,他是被这样教育的,这条路也是他熟悉的,所以父亲理所应当也为孩子铺路。


走其他的路一定预示着危险吗?


危险不过是父亲对计划之外的生活,缺乏掌控感所带来的恐惧。


心理学有个词叫“灾难化思维”,它有个熟悉的句式:万一……怎么办?


将未曾发生的事情,在脑海中预设好,然后朝着最坏的结果想象。


它的危害就是容易情绪反应过激,人在不理智的状态下,不会平和看问题。


其实,孩子当下的“唱反调”和未来并不是质变关系。


孩子是慢慢长大的,成长中关于情绪管理能力,也是渐渐培养起来的。


身为父母,不要苦恼孩子为什么“唱反调”,而是做好“有效沟通”的表率。


把亲子冲突当作孩子社交的演习,和孩子一起探索,相互好好说话,学习情绪管理。

05


这样解读“唱反调”,父母不再焦虑


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曾说:你相信孩子叛逆,孩子就一定叛逆。


解读才是假设成立的关键。


想要解决“唱反调”,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定义它,而是去面对它。


身为父母,我们不妨这样理清思路。


01

接受孩子“唱反调”的事实


也许很难,但随着孩子成长,自主权一定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


小时候无条件听从父母的孩子,不可能长大后就变得胸有成略。


只有接受孩子的“唱反调”,面对孩子的反调,父母才能少些愤怒,多一些积极的问题解决之道。


02

只解决发生的事,不给人贴标签


主持人侯佩岑分享过育儿经验。


当她要求孩子吃饭要吃干净时,儿子反问“为什么要听你的?”


她没有发怒,只是平和的解释:作为妈妈,我有责任把我知道的事告诉你,就像这碗汤很烫,你可能不知道,我告诉你不要碰,是担心你烫伤,我也会心疼。


当亲子矛盾显露苗头时父母不去评判孩子好坏,或者强势要求,只是表达自我感受。


这种舒服的关怀,孩子反而更容易接纳我们的好意。


03

与其阻拦,不如陪伴


曾看过一个故事,儿子要帮同学打群架,父亲自知阻拦不了,便提议:坐公交车太累了,我开车送你去吧。


这一路上,父亲不动声色地谆谆善诱,让孩子渐渐明白打群架的危害,孩子反而没那么坚持。


让孩子看清自我的稚嫩,不是靠阻止而是支持。


陪孩子去做他认为“对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保护。


我们只有身在其中,才有机会引导孩子看清对错,这不但维护了他的自尊,也为自己赢取信赖与尊重。


04

无论何时,让孩子知道“我爱你”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曾说:孩子只有感觉好,才会表现得更好。


亲子之间不是不能有矛盾,而是即便吵架,也不影响家人相爱。


我们可以彼此冷静一下,但不必冷暴力。


我们可以表达反对立场,但不必攻击威胁。


我们可以不发表意见,但不必落井下石。


能做到这些,孩子再唱反调,也不会变坏。父母再愤怒,也不会伤害。


亲子之爱,本来就是不问你是谁,只因你是你。


正因它伟大、无私又真心,所以没有什么能阻隔,我们又何必伤神呢?


作者:陶若素,一位爱读书的SOHO妈妈,心理咨询师。坚信"爸爸是家中顶梁柱,妈妈是家的精神堡垒"。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