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张雨绮硬核护崽太爽了!想养出自信的孩子,妈妈一定要够“凶”

2022-06-16

关注


当过妈的都知道,孩子上学后,最棘手的事情一定是:丢东西


孩子往往会对一件东西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哪怕是一只铅笔或是一个橡皮,一旦丢了,一定会哭着闹着要找回来。


然而,教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前不久,《加油妈妈》中张雨绮扮演的周南南,就遇到了孩子被冤枉偷东西的窘境


儿子小阳在读幼儿园,同班同学优优丢了一只铅笔,优优妈妈怀疑是小阳偷走了笔,便在一群家长面前,要求小阳清空书包自证清白。



自尊心强的孩子,一定是感到被冒犯,所幸,周南南并没有为了赶快了事而委屈孩子,她对优优妈妈说:


“既然你说铅笔是被偷了,那应该让所有小孩都开包检查,而不是只怀疑小阳一个人。”



优优妈妈不想把事情闹大,指责对方小题大作。


周南南态度更强硬了:“要么所有小孩都开包检查,要么去看监控。”



最终,小阳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妈妈维护了他的自尊。


常常看到有人说,妈妈必须要温柔、礼貌,要在孩子面前保持体面,千万不能大呼小叫。


唯有如此,才能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然而,孩子没有安全感,一切家庭教育都是空谈。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温柔”妈妈,而是“泼辣”妈妈,能像母鸡护小鸡一样,为他们撑腰,告诉他们:“孩子放心,妈妈站在你这里。”




01



被误解的孩子,都在等妈妈的“救援”


加拿大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130名孩子注射疫苗时的反应后发现:


如果父母流露出紧张焦虑的情绪,孩子也会变得焦虑;如果父母行为举止淡定,孩子的表现也会更淡定。


孩子对于情绪与气氛的感知,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敏感。


在某些情况下,父母的迟疑,对孩子来说就是“你不信任我”;父母的一句“算了吧”,在孩子看来就是“我的感受不重要。”


并不是要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偏袒孩子,只是在事情没有定论之前,与其指责孩子,不如先稳住孩子的情绪。


比起“我做得好,妈妈才会爱我”,孩子更希望得到这种感受:“我犯错了,妈妈也许会惩罚我,但她依然会爱我。”


《金牌调解》中,一位男子小张要跟妈妈断绝关系,他至今都对十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耿耿于怀。


那年,他读初一,虽然身材瘦小,但前后桌的距离,还是把他挤得够呛。


老师让他坐好,他说坐不下。


老师不耐烦了,说:“你这么瘦,要多大地方。”


他不服气,回了一句嘴。


老师立马怒了,以“顶撞师长”为由,将他赶回了家。



小张原以为妈妈会为自己评理,没想到妈妈竟然去学校找老师道歉了!


老师给妈妈讲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小张上课调皮捣蛋,硬要去教室后排与“坏孩子”玩,赶他回家是为了他好。


两个完全矛盾的说辞中,妈妈无条件相信了老师。


小张问她为什么?她说:“你要是做得对,老师怎么会批评你?”



自那以后,小张彻底寒了心,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没有人愿意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在这种双面夹击中,他说:“我感觉太孤独了,全世界没有人能听我的倾诉。”



孩子受了委屈,第一反应永远是找父母。


家本该是温暖的港湾,可孩子承受的却是一波又一波的惊涛骇浪。


一旦孩子认为父母“背叛”了自己,与外人一起指责质疑自己,他将难以拥有安全感,


因为他们会在内心不断告诉自己:“父母都不愿意相信我,我不值得被认真对待。”




02



指责/漠视孩子,是父母在偷懒


为什么有些父母,宁愿相信外人的一面之词,也不愿花时间多听听孩子的话呢?


因为,委屈孩子,永远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做法。


对别人,需要顾及人情往来,你我面子;而孩子,一辈子都是孩子,有了血缘牵绊,孩子再不满也只能忍着。


这时,孩子就成了一个顺水推舟送出去的人情。


曾看过一位博主的故事,某天她出去玩,客人来家里做客。


她有很多乐高模型,客人是有礼貌的,主动询问博主的父母,能不能给孩子玩一下。


而她的父母,却在没有经过她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做主拆开了她的模型。



等她回家,看到满地的模型零件,瞬间红了眼眶,可父母却嘲讽她小题大作:“都30岁的人了,怎么还玩这种玩具?”



父母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但这无疑是在暗示孩子:你的想法不值一提,你必须压抑自己的感受,大度地接受现实,才能获得所有人的喜爱和夸赞。


长此以往,孩子每每遇到矛盾时,都会将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都怪我太小气了。”


没有反抗能力的孩子,只能选择逃避。


而这些“形影单只”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最佳欺凌对象。


我们都想培养出一个勇敢自信、会保护自己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美好品质,都是父母给的。


郑渊洁作品《智齿》中,一个女孩被同学栽赃诬陷偷钢笔,老师想逼女孩认错,赶快息事宁人。


没想到女孩毫不害怕,大声说:“我要给我父母打电话。”


老师特别惊讶,因为在她的经验中,学生最害怕被叫家长,可女孩竟然主动叫家长过来。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遇事找父母,是每个孩子都该具备的常识。

一个“背后有人”的孩子,遇到欺凌不会沉默,遇到误解不会背锅,更重要的是,他们永远不会压抑自己的感受,去迁就别人。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遇事找父母,是每个孩子都该具备的常识。


一个“背后有人”的孩子,遇到欺凌不会沉默,遇到误解不会背锅,更重要的是,他们永远不会压抑自己的感受,去迁就别人。


自信的本质,是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03



孩子被“投诉”了,父母应该怎么做?

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张文质先生说过,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会给孩子灌输一个理念: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会站在他身边,解决不了的事情,一定要跟父母讲。父母不会指责他,而是帮助他解决问题。

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张文质先生说过,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会给孩子灌输一个理念: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会站在他身边,解决不了的事情,一定要跟父母讲。


父母不会指责他,而是帮助他解决问题。


孩子被“投诉”的情况很多,也许是被冤枉了,也许是双方都有错,抑或是孩子真的犯错了……


那么,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1、先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能掌握证据、厘清思路,还能让老师或相关家长明白,你对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视的,不可以草草了事。


同时,父母认真的态度,也能让哭闹的孩子冷静下来。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孩子会明白,一昧的发泄情绪是没用的,这个社会的准则,永远是以理服人。

2、如果孩子没错,别替孩子说“没关系”


微博上,一位班主任讲了一个故事。


她班上的一位小男孩被打了,确认了事情的始末后,她带着男孩去找打人的孩子。


打人的孩子一看事情闹大了,立马低头认错,对男孩说:“对不起。”


而小男孩,也在众人的注视下,原谅了对方:“没关系。”



这件事看似很圆满,但班主任单独问男孩“你真的觉得没关系吗”,男孩却哭了出来:“有关系。”



在我们的文化中,忍让和大度,是非常好的品质,可这两者是建立在强大的心理素质之上的。


而我们的孩子,并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将过往一笔勾销。


家长替孩子说“没关系”,鼓励孩子不计前嫌,其实是有意忽略了孩子的内心诉求,“逼”孩子让渡自己的利益。


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决定是否要原谅对方。


一个能替自己做主的孩子,才能在人生课堂的磨砺中,一步一步拥有担当。


3、如果孩子有错,用“自然惩罚法则”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自然惩罚”:


当孩子出现过失或犯错时,父母并不主动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过失或犯错所带来的后果。


作业写不完,就会被老师批评;打碎了东西,就必须自己粘起来;和同学闹矛盾,就要反思道歉……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依然应该在旁陪伴孩子度过难关,让孩子明白:“我犯错了,但我有能力改正,爸爸妈妈也会一直爱我。”




04




养育孩子,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但也是逐渐回归的过程。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的自尊、自信、安全感,也一定能被运用到与爱人、朋友、陌生人的关系中。


未来不管遇到什么困境,孩子心中都会响起一个温柔坚定的声音:“向前走吧,我不是一个人。”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