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爱哭的孩子没安全感?答案恰恰相反……

2022-07-20

关注

最近,抖音上刷到个视频,名为“爱哭的孩子”


镜头里,三岁的浩浩,总是在哭闹。


在人来人往的街道,浩浩想让妈妈抱,妈妈推开他,他哭了起来;

早上,妈妈叫浩浩起床,浩浩没起来,妈妈将他扔在地上,他哭了起来。


对着“爱哭”的浩浩,妈妈严厉的呵斥道“早上哭,中午哭,晚上哭,能不能不哭?”


妈妈从来不问原因,也不回应孩子的感受,要的就是快、迅速阻止孩子的哭声。


仿佛哭就是多大的错处,必须立刻制止才行。



可是,没有无缘无故的哭泣,所有眼泪的背后,都有需求,都有感受。


孩子哭有很多原因,饿了会哭,痛了会哭,难过会哭,伤心会哭。


哭是他们情绪的表达,也是比语言更直观的倾诉。


当你逼着孩子强行咽下泪水的时候,不仅强行堵塞了他们表达自我的出口,也无形中奠定了孩子敏感、自卑、没安全感的性格底色。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一书中认为:“孩子的情绪就像流动的水,源头是他的内心。


如果在水前设置了障碍,水要么绕过障碍,改变流动方向;要么,只好回流到源头,这也意味着孩子将情绪加诸自身,伤害自己。”




01



不被允许的哭声背后,是父母在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有次家庭聚会,孩子的幼儿园同学杨宝,玩的时候腿不小心磕破了。


这时,其他的小朋友都围过来,杨宝一下就慌了,于是坐在地上哭闹起来。


正在聊天的杨宝妈看到,第一反应不是安慰,而是吓唬孩子“快把眼泪憋回去,男孩子哭多丢人啊!再哭,回家就揍你!”


这招明显见效,杨宝立马停止哭泣,乖乖的站起来,杨宝妈瞬间露出了笑容。


她得意的跟我们说“看吧,孩子不能惯,要是每次一哭就哄,慢慢会变成熊孩子。”



在杨宝妈看来,听话懂事,不轻易掉眼泪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能证明她教育有方,妈妈当得够格。


可她没有注意到的是,停止了哭泣的杨宝,全然没有了之前的无忧无虑。


而是战战兢兢怵在那里,哪怕有小伙伴拉他一起玩,他也是神情紧张焦虑,一直望向妈妈这里,生怕再被指责批评。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心理学概念—“抱持”,是指“母亲能满足婴儿早期的各种生理需要。”


简单理解,婴儿早期需要养育者一直的“抱持”,这里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生理层面,渴了有人给水喝,饿了有人给饭吃,哭了有人给抱抱;

精神层面,难过时有人给安慰,受挫时有人给鼓励,迷茫时有人给指引……


就这样,在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下,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感,才能信心十足的长大。


而没有被“抱持”长大的孩子,就会心里无底,身后无人,脚下放空。


感觉世界是不安全的,内在是不稳定的,幸福是患得患失的。


当孩子遇到挫折,用哭泣向父母寻求帮助时,是希望他们能够接住自己的情绪,给予自己力量。


但是,如果这时被父母狠狠的否定和拒绝,慢慢的,就会造成孩子的自尊心受损。


让他们不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安全岛,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绪也再不愿意父母吐露。


正如看到的一句话童年最大的不幸,就是幼无所依,心无所靠!”




02



 孩子哭不出来,就只能把眼泪咽下去


很多时候,孩子的哭,不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方式,还是向父母的求助。


有的孩子哭出来,得到了安慰,那么,下次再出现负面情绪,他们就会用哭来寻求解答。


而有的孩子哭出来,得到的却是指责和惩罚,于是他们不敢再哭,偷偷隐藏了所有情绪。


情绪是一种能量,你可以强行压制,但它却不会自动消失。



负面情绪长期不被允许和体谅的孩子,时间长了,内心就会极度缺乏安全感。


而缺乏安全感的小孩,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对外攻击他人,保护自己;另一种是对内攻击自己,变得胆小怯懦。


电影《Boys Don't Cry》里,男孩的父母教育方式,就是不能哭,要阳光,要勇敢。


妈妈面对男孩的哭泣时,老生常谈的说辞“我要你再勇敢点!”“做个大男孩好吗?”


可是,不哭的孩子,真的就会变得懂事听话吗?


影片的结尾给出了答案,男孩的确停止了哭声,却将压抑的情绪转向了他人。


男孩不断出现攻击行为,对这个世界抱有一种愤怒和敌意。



还有种情况,孩子本该挥洒的眼泪,本该发泄出来的委屈,全都变成了自我攻击的刀子。


他们要懂事,他们不敢伤害别人,那就只能伤害自己。


西安有个六年级女孩,因为被质疑偷窃,毅然决然从20层高楼一跃而下。


在大家的描述中,这个女孩成绩优异,品学兼优,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可原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女孩,却在遗书中写道:“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


对她来说,真实的情绪已经不再重要。


即使在家里,面对最亲近的人,她也无法说出内心的不安、难过和不快乐。



心理学家Dr.Jonice Webb认为:“童年期的情感忽视,会造成孩子的低自尊与自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郁。”


所以,那些会哭、敢哭,能大胆跟父母表达情绪的孩子,是正常的表现。


相反的,那些觉得哭泣无用,行为表现极端的孩子,则更应该引起重视。


因为那些不会自动消失的负面情绪,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内化成为一种自我伤害。




03



敢于表达情绪,是父母给孩子的安全感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作为养育者的父母,对孩子安全感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前,有个宝妈向我咨询,说她的宝宝太没有安全感,她出去一会儿都不行,哪怕去去就回,宝宝再看到她时,肯定又会大哭大闹。


她觉得,朋友的宝宝表现就很好,能独自玩耍,不会焦虑难过,等到父母回来,也不会有任何情绪波动。


我跟这位宝妈说,你大错特错啦,你的孩子要比你朋友的孩子,更有安全感。



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认为:“在早期的成长中,‘哭’能在爸妈和孩子间引发依恋情绪。”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被父母及时回应;

当孩子有情感需求,被父母及时满足。


那么,他们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就会更紧密,与父母的依附关系更健康,内心会更有安全感。


而看起来对分离不焦虑的孩子,实际上是对父母和周遭环境不信任,让他们习惯于用回避作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所以,允许孩子哭,允许他们表达情绪,孩子才会更有安全感。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1.接纳孩子的情绪


在孩子发泄情绪,不停哭闹的时候,不要试图用更大的脾气压制孩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当你能平静温和的陪在孩子身边,和颜悦色的安抚他们的情绪,你会发现,孩子其实会很快平静下来。


并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觉得自己被世界接纳,安全感满溢。


2.找到哭泣背后的不安


生活中我们发现,你越哄,孩子哭的越厉害。


甚至全家总动员,孩子也无法被安抚。


这背后的原因是,孩子的感受没有被看见,我们的安慰只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


而真正的安慰,是看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此刻是挫败,恐惧,渴望,还是悲伤等等。


并不是要无限满足孩子的行为,而是无条件接纳他们的感受。



3.引导孩子用其他情绪宣泄法


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排解和疏导情绪的其他方式。


比如,陪伴孩子,借助做游戏、画画、捶打枕头、对天空大喊等方式,将负面情绪宣泄出去。


当情绪和需求被看到和满足,孩子自然就不会再用哭闹博取关注。




04



当孩子宣泄完情绪,剩下就只有无忧无虑


父母真正的爱孩子,是把孩子哭泣的权利还给他们,让他们真实的表达自己,自在的宣泄情绪。


在忧伤被满足和解救的过程中,孩子相信自己被爱稳稳接住,无论发生什么,都一直被关注和保护。


精神层面得到满足的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更足,长大后抗挫能力更强,情绪更稳定,更能够积极乐观的看待生活。


小时候允许孩子放声哭,长大后他们才能放肆笑!


我们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钱财物质,而是让他们能够自信、自爱、自我接纳。


无论发生什么,都能感觉“世界和我爱着你”!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