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学会这3招!不必吼叫,让孩子乖乖听话

2022-07-28

关注



01



吼叫孩子,父母的求救信号


打败一个成年人,让他成为父母就够了。


因为养育中的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生活的一座山。


福建南安一位妈妈,突然情绪崩溃地瘫坐在地上。



后来妈妈解释的原因:


自己独自带双胞胎去医院打预防针,回家煮饭喂饭,孩子还不听话,一时情绪没收住。


这并不是妈妈脆弱,而是看起来没难度的小事,放在一起就是巨大的身心考验。


单单带孩子打疫苗,妈妈既要有体力,又要有解决孩子哭闹不止的定力和耐心。


两个人带一个孩子还能轻松些,一个人带两个,难度可想而知。


回到家,自己饥肠辘辘,一边要安排孩子午饭,一边又要盯住孩子别捣乱。


生活时刻都很棘手,精神一刻不能放松,这种心力交瘁的处境,谁能挺住?


更何况这半天的情景,只不过是妈妈无数个养育日子的缩影,无解又无奈。


这种就像烂摊子的生活,除了愤怒,看不见什么伟大的意义。


吼叫孩子,看似是孩子犯错惹怒父母,实则是我们对管教孩子的力不从心。


这并不是父母能力的问题,而是养育孩子,就要面临无数个问题,无数种情绪。


《人生十二法则》书中说:


拥有等级性和掠食性的成年人,无法容忍自己被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支配。

即便再无私的父母,经历足够多的养育难堪、孩子违抗、叛逆不服管,也会怒火中烧,满心愤恨。


其实,我们不必愧疚,对孩子发火就不是好父母。


我们只需明白,错误的表达方式,比发脾气本身,更影响孩子身心发展。




02



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表达内容更重要


家长情绪失控,是什么体验?


知乎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


高二时,她有了妹妹,父母对她全部的爱,变成分给她一点点。


由于内心不平衡,加上学业压力、来例假,情绪不稳定的她,便和母亲争执起来。


5分钟后,父亲闯进她的房间,掀翻她桌上东西,砸烂她手机,甚至摔死她养的鸟。



而她呢?自残、跳河,用同样失控的方式,报复父母失控的情绪。


因为孩子对情绪的认知,完全取决父母如何表达喜怒哀乐。




《少年抑郁症》书中曾说:孩子无意识吸收父母压抑的、未被处理的情绪之后,就会继承父母情绪不稳定的人格,再难拥有正常人际关系。

这说明父母不必隐忍,也不能失控,想要表达情绪要有两个前提


第一:不能伤害自己、他人、财物;

第二:只对事,不对人。


父母可以用“我的信息”向孩子阐明自己的感受,为什么不满,发生了什么。


比如,孩子看动画片,说好20分钟,父母关电视就哭闹。


我们与其反复说:


“你眼睛还要不要,你想瞎啊,你看你像什么样,你再不听话,什么都不许看”。


不如这样说:


“我真的太气了,说好20分钟,你没准守约定,我知道你看得很开心,但我很担心,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不好。”


父母表达了不满,也实事求是说明原因,没有人格侮辱。


当孩子平静下来,想通父母的话,反而会理解父母的情绪,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父母敢向孩子流露真实的情感,这就是很好的情绪教育课。


当他面对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时,没有负担,泰然处之,他的人格发展会更健全。




03



放下情绪包袱,亲子关系轻松多了


综艺《放学后》有一期,妈妈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鉴。


女儿做题不认真,妈妈生气地罚她再写一遍,女儿拒绝重写,母女俩战火升级。


意外的是,妈妈迅速调整状态,话锋一转:我们手拉手,都不发脾气,好好说。



在沟通中,妈妈承认:自己不是故意的,就是脾气就不好,我道歉。


女儿小嘴一噘,倔强回复:不原谅!


妈妈一边为女儿擦眼泪,一边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发脾气。


随着妈妈情绪缓和,女儿的情绪渐渐落地。


母女俩从此有了约定:妈妈再发脾气,女儿可以提醒,妈妈就控制一下。



随后,妈妈幽默地告诉女儿:女孩子噘嘴可不好看呦。


母女俩破涕为笑,和好如初!


育儿理念都在倡导“不吼不叫,情绪平和”


但现实点说,由于各种原因,百分之百的父母做不到。


这就导致,父母一边吼叫一边内疚,孩子没有心理阴影,父母却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


对孩子发火、吼叫,未必都是伤害


所有情绪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孩子如此,父母也是。


如果冲突能成全彼此需求,冲突也可以是加强情感链接的有效方式。


抱持这样的信念,吼叫与否,真的没关系。


父母只有心态轻松,亲子关系才会松弛,每个人都是真诚的,家庭才是融洽的。




04



除了吼叫,父母还能做什么


(1)用威严替代吼叫


有研究指出:权威型父母最利于孩子成长。


权威型父母在养育中,既能尊重孩子需求,又明确自己的要求,即:


在孩子个性上,给予最宽容的态度,他有什么兴趣爱好,父母要尊重和支持。


在社会性规范上,父母要给孩子明确的要求标准。


比如:不许迟到、几点睡觉、做错要说对不起……


这样的养育方式,父母既不退让,也不粗暴,孩子有安全感和自尊感,反而更愿意服从。


而这种理念长大下的孩子,独立性、自主性、自我认同度相对都很高。


(2)巧用定规矩法则


美国著名育儿专家乔治•M.卡帕卡曾分享过一种教育方法,特别合适易怒的父母,以及屡教不改的孩子。


我自己也试过,效果非常好,方法只需三步:


第一步,和孩子面对面注视,并叫出他的名字。


这样的形式建立,孩子很容易察觉:父母是认真的。


第二步,严肃而沉稳地告诉孩子,现在该做什么,如:马上穿衣服、马上收拾玩具、马上停掉游戏。


当父母能坚决果断地传达命令,孩子能看出来,我们并不是吓唬他。


第三步,站在旁边等结果,大概15秒之后,孩子就会乖乖去做。


因为被注视,也是一种心理压迫,迫使他必须做出反应。


而这时,我们不解释、不争执,只需重复自己的规矩,或者笑而不语。


孩子觉得父母“不好对付”,迫于无声地压力,也会乖乖服从。


这就是理性、克制、坚定的限制,不必吼叫,也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3)父母打替班


很多时候,生活与工作的不如意,也会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和耐心。


父母能同时管教,或者替班管教,很大程度能避免亲子矛盾被彻底激化。


前几天,刷到这样一个新闻。


爸爸一边请孩子撸串,一边辅导作业,时不时小酌一口,轻松中透露着和谐。



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学到更多、更全面的技能。


而丈夫的加入,不但容易理解妻子教育不易,妻子也能喘口气。


每个人情绪不濒临高压线上,吼叫也会渐渐减少。




05




很多时候,我们对吼叫事件的处理,总是聚焦在孩子身上:我们怎么说,孩子怎么改。


与其希望孩子改正,不如问问自己:如果不改,会发生什么?


很多父母会说,放任自流,他一定会翻天。


其实,管教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更是他自己的责任。


看到一条短视频。


女儿上学磨磨蹭蹭,父亲不着急,反而安慰她别急。


望着学校大门渐渐关上,女儿哭着求门卫开门,再火急火燎往教室跑去。



父母反复挑明厉害,不如让她迟到一次。


现实的挫折教育,有时,比父母的教育更有意义。


孩子的责任感,不是长大后再培养,而是贯穿在他成长始终,从每一件小事学起。


父母只有早点培养,孩子才能早点意识。


不吼不叫,不代表教育没发挥作用,也不代表父母没有责任心。


我们只有积极寻求改变,找到可行方案,亲子关系才有改观。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